專家學者熱議“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年06月27日07:59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標題:專家學者熱議“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人民網北京6月26日電(趙竹青)我國農業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為更好地以科技創新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國科學院6月25-26日在京舉辦了“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穩糧、優經、擴飼。”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擴飼。韓俊在報告中指出,城鄉居民食物結構演變還有很長的路,今后中國的食物供給壓力主要是來自要滿足對蛋白質的需求,因此,必須要大力發展規模高效綠色養殖業。“擴飼和畜牧業的發展是結合在一起的。”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表示,“一是要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二是要提高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張濤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科技供給不足的問題,核心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推進智慧農業的發展,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促進產業鏈合理布局,使農業得到科學發展,這是對農業科技提出的要求。”

  著名土壤學家、中科院院士趙其國則提出功能農業這一前沿概念,它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使農產品中硒、鋅等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或其他功能物質(如:維生素、花青素等)定量提高的農業生產過程。通過食用功能農產品,可定量滿足人體所需的微量營養,從而解決人們的“隱性飢餓”。

  “在過去,高產農業解決了人們‘吃飽的問題’,綠色農業解決了人們‘吃得安全的問題’,功能農業主要是希望解決人們的‘吃得健康的問題’。”趙其國認為,功能農業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的第三個農業發展階段。他預測:2020年,全球將推出80-100種功能農產品,僅中國產值就將達1000億元,功能農業的佔比2020年將達到1%,2030年到10%,2050年達到50%以上。

  本次論壇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邀請院士專家作主題報告,還從制度設計、結構調整、科技創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發展等角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分論壇討論。多個部委領導和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共計30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是國家農業科技領域的戰略力量,長期以來一直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專門設有中科院農業項目辦公室,整合全院的涉農科技力量開展研發工作,為我國農業轉型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共計有567位研究員、2357位研究人員直接從事農業領域的重大突破和重點培育方向的科研工作。在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60項重大突破中,“現代農業科技領域”有6項。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