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復合材料展台(董子暢/中國新聞網)
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24日至26日在長春舉行,先進材料創新展覽會作為年會四大板塊之一,重點展示復合材料、生物材料、特殊材料等領域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那麼,這個以“高、精、專”為定位的小型高端專題展,都有哪些高科技?
1、全復合材料磁懸浮列車懸浮架結構
每個磁懸浮列車車廂需要5個懸浮架支撐,這對懸浮架的重量提出了高要求。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方岱寧介紹,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大尺寸/主承力軌道交通裝備復合材料異型零部件的制備,與原金屬結構相比減重39%,抗震性能提高60%,未來可廣泛應用於高鐵、磁懸浮列車等。
2、高速車輪材料與結構
高速車輪作為高速列車的關鍵部件之一,是世界上公認的技術要求最高、生產難度最大的尖端產品。在科技部、中鐵總、中車集團支持下,馬鋼聯合鐵科院等科研院所,歷時10余年在高速車輪材料設計、冶金質量、綜合性能等方面實現突破創新,取得了授權發明專利7項,實物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順利通過60萬公裡運用考核和鐵總技術評審驗收。
方岱寧表示,馬鋼高速車輪制造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有力支撐了中國高鐵產業的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提供了示范效應。
3、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
當代生物材料正發生變革,可誘導組織再生的生物材料已成為發展方向。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於國際率先發現並確証磷酸鈣陶瓷可誘導骨再生,進而又發現可誘導軟骨形成,提出“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
張興棟說,該理論還成功應用於再生韌帶和中樞神經等組織,例如上海鬆力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人工韌帶,性能超越了國際上最先進的人工韌帶。
C919大飛機材料展台(董子暢/中國新聞網)
4、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霧霾是當前影響最大的環境熱點,北理工研發的淨化空氣新材料MOFilter(分子海綿)薄膜材料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實現空氣仿生光合作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日光催化,將有害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院長王博指出,MOFilter薄膜材料室溫下能夠有效將空氣中的PM2.5和PM10污染物降低99.5%,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吸附儲存氣體分子能力最強的一類材料,比表面積是活性炭、分子篩的10多倍。
5、綠色塑料聚乳酸產業化及應用
綠色塑料聚乳酸是生物基材料家族中性價比最高的當家品種。聚乳酸的生產過程無污染,而且產品可以生物降解,實現在自然界中的循環。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研究員陳學思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萬噸級聚乳酸產業化技術的國家,產品質量躋身世界前列。醫用的可吸收接骨螺釘、接骨板已可在臨床使用,未來還會有類似玻尿酸的聚乳酸美容產品問世。
展會的材料遠不止這些,記者注意到,復合材料板塊重點展示了C919大飛機材料、智能復合材料及結構、軌道交通用先進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超輕復合材料點陣結構等內容。
生物材料板塊重點展示了骨組織修復材料、組織修復材料、生物工程角膜、止血產品、人工腎血液透析器、醫用耗材等內容。
特殊材料板塊重點展示了航空發動機材料及加工、熱防護功能復合材料、高性能防護涂料、裝甲與反裝甲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此外,展會還設有吉林展區,重點展示了超硬材料及其應用、綠色塑料聚乳酸產業化及應用、玄武岩纖維復合材料等項目。(記者 董子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