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活性物質,又稱“策劃藥”或“實驗室毒品”,是不法分子為逃避打擊而對管制毒品進行化學結構修飾得到的毒品類似物。由於毒理作用比傳統毒品更強、難於管控、善於偽裝,使得它已成為繼海洛因、冰毒之后的第三代毒品,在歐美、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濫用流行趨勢明顯。
近日,國家禁毒辦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將U-47700等4種物質列入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制品種增補目錄。U-47700、MT-45、PMMA,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透著神秘的代號,對於制毒販毒的“絕命毒師”們而言,卻並不陌生。這些代號指的是一類新型毒品,更加准確的名字叫做“新精神活性物質”。
借助網絡、物流等途經,新精神活性物質在全球迅速蔓延,已侵入公眾正常生活,不少人認為它較上兩代毒品毒性小,吸食不會成癮,想戒就能戒。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帶您打破砂鍋,看清這種毒品的真面目。
新型:撼動“前輩”地位的新一代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質在2013年《世界毒品報告》中首次被提出。
聯合國對它定義是,沒有被聯合國國際公約(包括《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和《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管制,但存在濫用,並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危害的單一物質或混合物質。
“在合成毒品依然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同時,新精神活性物質又成為國際禁毒界必須面對的新難題。”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毒品濫用防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時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新精神活性物質是一大類沒有被國際公約所管制但對公眾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精神活性作用的物質,包含合成大麻素、興奮劑(苯乙胺、卡西酮、??等)、致幻劑或分離性致幻劑(氯胺酮及苯環利定)、鎮靜劑、色胺、氨基?及芬太尼類合成阿片等。
據悉,新精神活性物質自2009年興起以來,在全球迅速泛濫,且愈演愈烈,危害嚴重。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預測,新精神活性物質將成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並將強力沖擊以海洛因為代表的第一代毒品和以冰毒為代表的第二代毒品。
危害:主攻精神,毒性絲毫不遜上兩代
既然是能對海洛因和冰毒造成沖擊的第三代毒品,想必新精神活性物質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如果真的像有些人說的是吸食不會成癮,想戒就能戒的“菜鳥”還如何能成為毒品界的“后起之秀”呢?
事實上,新精神活性物質擁有與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強的興奮、致幻、麻醉等效果。近年來歐美國家已報告發生過上百起因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質致死的案例。國家禁毒辦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巡視員鄧明指出:“許多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毒理作用比海洛因、嗎啡等傳統毒品更加強烈,此次我國列管的U-47700的藥效約是嗎啡的7.5倍。今年3月份我國列管的卡芬太尼的藥效為嗎啡的1萬倍,成人的致死量約為2毫克。”
2012年,在美國邁阿密一個黑人男子對一位66歲的老人發動襲擊,並對其臉部進行啃食,幾乎吃掉了老人一半的臉。這聽上去像“行尸走肉”劇情一樣恐怖的事情,就是因為該男子服用新精神活性物質混合加工成的毒品,造成急性中毒失去理智引發的。
新精神活性物質顧名思義,濫用時會使人中樞神經興奮,而戒斷后會造成中樞神經抑制。它不像傳統毒品主要危害人的免疫系統,損害臟器等,而是直接破壞大腦功能,導致神經中毒反應和精神分裂症狀,過量服用會誘發急性精神障礙或急性心腦疾病,並且這種危害是很難恢復的。
另外,由於新精神活性物質以中樞興奮和致幻作用為主,因此,濫用后急性中毒情況下主要表現為發生不可控制的興奮、易激惹、沖動、性亂行為,並由此導致性病、艾滋病、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感染傳播,造成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
因此,時杰強調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絲毫不比傳統毒品小,某些方面甚至比傳統毒品還要嚴重。
難禁:毒販可設計化學結構逃避制裁
除了主要危害精神外,新精神活性物質是制毒者為逃避打擊,對管制毒品進行化學結構修飾后得到的毒品類似物,“繁殖”能力極強。
境內外的“絕命毒師”們一旦發現某品種被列入管制,就會在短時間內研制出新的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質。另一些人還會改變過去照單生產的固有模式,開始自主研發非列管品種並向外推銷。現在,全球已發現的品種從2012年的7類251種增加到2017年的9類789種,報告發現的國家和地區由2012年的70個增加到2016年的107個。
造成新精神活性物質“家族”日益龐大的另一個原因是管理上的漏洞。
“新精神活性物質屬於合成毒品,在化學世界就像鏈條終端,其前端轉換環節空間充裕。”時杰說,許多用於制造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原料,雖然不具備任何醫用價值,但在化工領域應用廣泛,因此不存在被完全禁止流通的可能﹔其次,大多數國家不會籠統地將某一類化學物質全都列入監管,通常是將這一類下某些具體的物質列入監管,這就給“創造”新精神活性物質帶來了合法空間。因此,“絕命毒師”們可以根據法律監管的情況甚至是買家的需要,自由設計出特定的成分,不但利潤豐厚還沒有法律風險。
偽裝:以香料、花瓣、煙草等形態出現
目前,新精神活性物質濫用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俄羅斯、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也並非淨土一塊,“國內濫用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案例也開始增多。”鄧明表示,2016年共發現22份可直接吸食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制品,主要由雲南、湖北、遼寧等地公安機關在娛樂場所繳獲。從外觀看,這些制品以香料、花瓣、煙草及電子煙油等形態出現,與海洛因、冰毒等常見毒品相比偽裝性更強。
“由於具有更強的偽裝性,使得許多青少年出於好奇或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開始接觸這種毒品,毒販們也常採用各種招數誘惑他們吸毒。”時杰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登記在冊的105萬吸毒人員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佔72.2%,而最小的吸毒者甚至還不到10歲,青少年已成為中國吸毒的主要高危人群。“從近期查獲的案件情況看,吸食新型毒品群體的低齡化趨勢在加快。”中國公安部禁毒局一名高級官員的說法也印証了這一數據。
對此,時杰強調,培養青少年的優秀品質,引導他們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標、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止毒品侵害他們的根本途徑。家長要了解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識,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子女拒絕毒品的第一位老師。
同時,時杰也提醒青少年,應提高自身的防衛能力,如不輕易和陌生人搭訕,不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不吃陌生人的食物、飲料等。出入娛樂場所時更要多留心,盡量少喝裡面的飲料﹔也不要隨便離開座位,離開時最好有熟悉和信得過的人看護飲料和食物。(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