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全國"互聯網+人社"推進座談會在杭州舉行,這是人社部為推動人社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和創新,促進人社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而召開的重要會議。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互聯網+合作事業部總經理陳廣域受邀參會,並就數字經濟下的人社新形態展開主題演講。他指出,數字經濟下的“互聯網+人社”,將是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與人社服務、生態合作模式的融合創新。
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互聯網+合作事業部總經理陳廣域
“互聯網+”助力服務智慧升級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一切,消除距離與信息壟斷,並由此沖擊一切基於信息不對稱的業務模式。而騰訊作為連接器,行業領先的信息技術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將助力人社信息化智能升級。
人社信息涉及范圍廣、牽扯內容多,要想做到連接一切,海量數據處理的雲技術和大數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構建人社數據的基礎。其中,私有雲的自有數據與公有雲的社會數據相結合,可以打通網絡壁壘,連接起信息孤島,實現設備與運營維護資源的共享。而通過大數據計算不僅可以實現人社用戶電子檔案與畫像、就業人口流動地圖、醫保欺詐識別分析,還可根據數據分析構建特征庫,得出人才吸引、人才培養、就業指導與創業幫扶等多項措施。
陳廣域指出,除了雲計算與大數據,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也帶來了技術創新,人臉識別、智能客服、智能翻譯、語音轉文字等多項技術被廣泛運用在各項人社服務中。據悉,騰訊互聯網+與各地人社部門先后落地了“互聯網+人社”的創新服務。福建居民的養老保險實名認証可通過人臉識別、活體檢測等技術輕鬆完成。在湖北,通過大數據應用、自然語言處理、語義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了7×24小時在線、毫秒級響應的智能客服。
技術的創新勢必帶來服務的提升。涵蓋支付、LBS、人臉識別、VR/AR等多方面的技術支持,帶來了微信城市服務、手機QQ城市服務、瀏覽器城市服務、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不同渠道的服務方式,實現了由查詢服務到一站服務,再到智能服務的升級。例如在微信的社保服務中,可以查詢繳費明細、醫療消費等多項內容,還可通過多種支付方式實現各類型在線繳費,並且全程由騰訊的安全體系提供全方位的支付安全保障。
據了解,目前全國各地正利用騰訊開放的“互聯網+”能力,加速落地“互聯網+人社”便捷服務。比如廣西人社微信服務廳以社保卡號+微信open ID為基礎打造電子社保卡﹔河北微信公眾號矩陣將省內各人社部門的服務通過微信平台推送給群眾﹔“雲南人社12333”微信平台實現了全省16個城市、129個縣的社保查詢等﹔深圳人社養老金領取可通過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快捷安全完成驗証﹔長沙人社微信繳費,1分鐘之內即可完成﹔成都市人社局與騰訊“互聯網+”合作事業部簽署《“互聯網+人社”合作協議》,開啟了“互聯網+人社”的惠民新模式,上線微信醫保支付。此外,兵團人社部在今年上半年也與騰訊展開合作,推進“互聯網+兵團”電子社會保障卡的建設,為兵團職工群眾真正解決“排隊難、繳費難”問題。
開放合作構建智慧人社新生態
陳廣域介紹,本著合作共贏、共同創建的理念,騰訊公司在投資合作、區域合作,以及助推創新創業方面,形成了有利於“互聯網+”發展的生態環境。把生態優勢賦能到人社信息化建設中,將有助於構建真正的智慧人社新生態。
在投資合作方面,騰訊投資的公司深耕“衣食住行就醫”各垂直領域,包括滴滴打車、大眾點評、58同城、京東、丁香園、摩拜單車等知名公司,創造了千萬就業機會。在區域合作方面,騰訊還將技術能力賦能當地合作伙伴,在提升整體服務質量的同時,拉動了區域經濟,緩解當地就業壓力。
在創業創新方面,騰訊舉辦過多個開發者、創業者盛會,以及搭建了創業助推器平台,比如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微信生態開發者大會、騰訊眾創空間、騰訊開放平台、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等。騰訊在細分領域從服務、平台、孵化、資源等四個方面賦能項目的創意、起步、成長與成熟階段,目前已實現了3家獨角獸、5家上市公司、5家用戶過億公司、15家估值超10億公司的優秀成果。
在“互聯網+”進程裡,騰訊公司也一直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指尖辦事、輿情分析、應急預警的“互聯網+”政務,極大地提升了政務部門的管理服務水平與辦公效率。休閑娛樂、公共出行、看病就醫的“互聯網+民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金融証券、文化創意、交通運輸的“互聯網+產業”,使多個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陳廣域介紹,騰訊堅持了多年開放政策,依托海量數據和無處不在的連接能力,更快的效率、更准的結果、更好的服務、更多的就業機會都將在構建起的“互聯網+”人社新形態中誕生。在未來,“互聯網+”人社還會有更多的探索和實踐,騰訊希望通過合作與創新帶來更便捷、舒心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