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成主流、國內剛開頭”的液體配肥好在哪?

記者 趙永新

2017年06月23日08:1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原標題:國外成主流 國內剛開頭 液體配肥好在哪?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從這句家喻戶曉的農諺中,不難看出肥料對農業的重要性。

  目前大量使用的固體化肥在為糧食增產做出貢獻的同時,副作用也日益明顯:利用率僅有30%左右,不僅導致土壤板結、河湖污染,而且影響農產品品質。

  為此,農業部於2015年制定了旨在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測土配肥的領軍企業——北京天辰雲農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農場)自主研發了液體配肥新技術,一經推出就受到農民歡迎,被業內人士譽為“化肥革命”。

  液體配肥是怎樣“配”出來的?其科學原理何在、實際效果如何?記者日前到農業大省山東實地探訪,所見所聞令人耳目一新。

  液體配肥效果如何?

  不僅省工省時,而且挂果早、個頭大、品相好,既增產又增收

  6月17日下午,記者乘車來到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桃花灣。雖然天氣炎熱,但前來桃花灣買桃子的人絡繹不絕。頭戴草帽的種桃大戶孫芳修搖著扇子招呼客人,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今年是他承包桃園8年來收成最好的一次,估摸著要比往年多賺30來萬。

  孫芳修的毛桃還沒下市,油桃又可以摘了。(趙永新/人民網)

  “今年桃子比去年早上市十多天,從6月1號起就進入盛果期,個大、色艷、口感好,價格也高。”孫芳修帶記者走進地裡,邊看邊說,“前陣子來拉貨的都是大連、深圳的客人,每天賣兩萬斤左右。桃子大的一個有8兩多,最貴的時候每斤批發5塊錢。我估算了一下,今年要比去年多產五分之一,能到60萬斤,平均每斤多賣4毛錢。”

  他隨手摘了一個桃子,用毛巾擦了擦遞給記者:“你嘗嘗味道咋樣?”

  記者咬了一口,果然是肉鮮汁多、又脆又甜。

  “我專門請農藝師來測過,今年桃子的糖分一般在20個左右,最高的達到24個。”孫芳修有些得意,“一般水果糖分到十四五個就很甜了。”

  “今年的桃子這麼好,是不是因為今年氣候條件好?或者是大年的緣故?”記者問。

  “都不是。”孫芳修回答說,“論天氣今年還不如去年,雨水少、偏干旱。另外,桃樹不像蘋果,沒有‘大小年’之分。”

  “是用的肥料好!”孫芳修解釋說,今年他改用雲農場的液體配肥,共施了兩遍,4月份施底肥,5月份施追肥。“每次都是農技師上門,根據測土的情況和桃樹不同的生長期給我現場配肥,效果出奇地好!”

  “液體配肥還省工省力、省時省錢。”他告訴記者,用固體肥得請人挖土刨坑,一棵一棵地喂,喂了還得澆水,一個壯勞力一天能喂兩畝就不錯了﹔肥錢加工錢,平均一畝地得七八百元。“液體配肥就省事多了,我用的是滴灌,澆地時把肥料沖到水管裡,地澆完肥也施好了,一畝地不超過400元。”

  “今年我還推薦另外3個種桃大戶用了液體配肥,效果都挺好。”笑著說,“他們對我很感激,都說明年接著用!”

  大獲豐收、喜笑顏開的不止是孫芳修。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使用液體配肥的其他農戶,無論是種甜瓜、西瓜、草莓,還是種黃瓜、辣椒、西紅柿,今年的收成、收入都好於往年。

  在金鄉縣胡集鎮安樓村的葡萄大棚裡,記者見到了68歲的老人安繼光。他俯下身看著一串串綠寶石般的維多利亞葡萄,臉上的笑紋舒展開來:“今年葡萄長勢好,再過十天就可以摘了,一斤平均賣5塊錢沒問題。”

  “液體肥真不孬!”他告訴記者,首先是使用方便,“前幾年用固體水溶肥,用之前得先加水攪拌,溶化后還有不少殘渣。液體肥澆地時直接倒進水裡就行,而且沒有渣,葡萄全吸收了。”

  安繼光種植的維多利亞葡萄豐收在望。(趙永新/人民網)

  “液體肥關鍵是效果好。”安繼光高興地說,“今年的苗子長得壯,開花比往年早了一個星期,結的穗也多、果也大,產量估計能比去年高三分之一。雖然價格稍微貴了點,但液體肥用量少、效果好,算總賬劃得來。我兩畝葡萄去年賣了不到兩萬,今年3萬沒問題。”

  他指著周圍的葡萄園說,“我們村種葡萄的多,除了維多利亞,還有巨峰、紅玫瑰,今年都用的液體肥,大家都沒想到效果這麼好。”

  臨時走,他摘了一顆葡萄給記者品嘗:“你嘗嘗,現在就有甜味了,上市時肯定更甜,都不用加甜素劑了。”

  液體配肥為什麼好?

  根據不同的土壤狀況、作物種類和生長階段,配制出營養均衡的個性化“液體套餐”,實現精准高效施肥

  “化肥從誕生至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固體肥、固體水溶肥、液體水溶肥和液體配肥。”雲農場研究院院長王新玉之前先后在兩家以色列公司——研制化肥的海法化學公司和培育種子的海澤拉公司——擔任高管20多年,深諳農業之道。他告訴記者,作物主要是通過根系吸收肥料的,從吸收效果來說,液體肥優於固體肥﹔同時,作物就像人一樣,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營養,而且需要的是多種營養,搭配得越豐富、越均衡越好。作物又是在土壤中生長的,施肥時必須考慮土壤的狀況,才能做到缺啥補啥、精准施肥。“目前的固體水溶肥和液體水溶肥都是‘標准品’,打個比方說,就像批量生產的方便面,雖然味道不錯,但吃時間長了就容易營養不良。因此,結合土壤的狀況和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研制出個性化、多樣化、營養均衡的個性化液體營養套餐,是化肥發展的大勢所趨。”

  據介紹,在此前積累的固體測土配肥經驗的基礎上,雲農場研究院從2015年開始研發液體配肥。他們吸收國際同行的經驗,使用新材料、新技術,經過上千次試驗,先研發出融有機物、無機物、微量元素和腐殖酸、生長刺激素於一體的原液。之后,他們採用先進的測土技術、測株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結合此前積累的海量數據,開發出100多個“液體配方”,能基本滿足我國不同地區主要農作物各個階段的生長需求。

  “作物也是生命體,吃舒服了才能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結出來的果實也才是健康的。”王新玉說,“研究表明,液體配肥的作物利用率可達95%,遠高於固體配肥的75%。我們研發的液體配肥就像花樣繁多的營養套餐,不僅能實現個性化定制,還做到了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作物吃得好自然產量大、品質高。”

  “最后一公裡”如何解決?

  把智能液體配肥機“搬到”中心村鎮或田間地頭,聯網的軟件系統可自動生成配方,現場配肥、即配即用

  好的科技成果,怎樣才能搬到田間地頭,解決“最后一公裡”問題?

  “這的確是個問題。”王新玉說,我國目前的農業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上規模的種植大戶偏少,“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就尤其突出。“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們自主研發了裝有系統軟件智能液體配肥機,可與研究院的中央平台聯網,實現了現場配肥、即配即用。”

  據介紹,根據客戶需求,智能配肥機有的建在種植大戶的田間地頭,有的建在中心村鎮、為周邊的農戶提供配肥服務。

  6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濟寧市任城區喻屯鎮雲農場配肥站。配肥站的角落裡安放了不到兩米的綠色“立櫃”,就是雲農場研發的智能液體配肥機﹔配肥機的后面,用細塑料管連接著4個方形塑料噸桶,裡面裝著4種肥料原液,分別是:氮肥原液、磷肥原液、鉀肥原液和綜合補給原液。

  雲農場的液體配肥站。(趙永新/人民網)

  “這個配肥機是智能化的,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年輕的安海東站長按下電源按鈕,配肥機右上角的觸摸式顯示屏就亮了。記者看到,他像玩IPAD一樣熟練地點擊顯示屏上的提示語:先點開“向導配肥”,顯示屏上就出現“作物種類”,點開后就跳出“糧食”“蔬菜”“水果”等字樣﹔點開“蔬菜”欄,“芹菜”、“黃瓜”“西紅柿”等主要品種都有了﹔點擊一種蔬菜的名稱,就顯示出“苗期”“開花期”“瓜果期”等不同的生長階段﹔點到“苗期”,頁面上出現了五六種推薦使用的肥料配方,以及相應的價格。

  “農戶可以根據不同大田作物、經濟作物的要求,‘按需點菜’。”安海東解釋說,就像在加油站給汽車加油一樣,農戶在買肥料之前先辦一個“加油卡”,選好配方后把卡在配肥機上掃一下,就可以“加油”了。

  安海東站長在為客戶現場配肥。(趙永新/人民網)

  說著,他把加注槍放進盛肥料的塑料桶,點一下“開始”按鈕,液體肥就嘩嘩地流到桶裡,不一會兒5公斤的肥料就配好了。

  記者看了一下時間,從配肥機啟動到配好肥,總共5分鐘左右。

  液體配肥畢竟是個新鮮事物,農民拿回去不會用怎麼辦?

  “這一點我們也想到了。”雲農場品牌部經理臧明亮告訴記者,配肥機安裝到哪裡,公司的農技師就跟到哪裡,現場指導農民如何用、用多少。

  “農民最講究‘眼見為實’,隻要東西好就用。”雲農場副總裁胡曉青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8月到今年5月,液體配肥站已在全國22個省區市建了800多個,服務經濟、大田作物數百萬畝。

  “雲農場的液體配肥是定制化的液體復混肥,這已成為以色列、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主流肥料,也是我國未來化肥的發展方向。”華南農業大學作物營養與施肥研究室主任張承林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雲農場的液體配肥技術和銷售模式都很先進,不僅能提供優質的農場品、幫農民增收,還可為改良土壤、保護環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