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魔剪”CRISPR-Cas9技術的專利之爭又有了新進展。美國時間和瑞士時間當地6月19日,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RISPR Therapeutics兩家公司相繼發布消息稱,其已經獲得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上的專利。
“這項專利目前已經審查完畢,處於待公告狀態。”北京信慧永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的專利代理人朱學珺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
據兩家公司公布的消息稱,此次在中國被授予的專利覆蓋利用CRISPR-Cas9單向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細胞和非細胞環境下的目標DNA,包含較為核心的——對脊椎動物如人類或其它哺乳動物細胞的修改,還涉及使用CRISPR技術生產用於治療疾病的藥物。
而在今年年初,美國法院判決,華人科學家張鋒所在單位布羅德研究所擁有的專利有效,從而使得CRISPR Therapeutics和Intellia Therapeutics的創始人卡彭蒂耶和杜德納擁有的基因編輯專利失去廣泛性。
“專利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它在中國獲批,與此前在美國的專利授權情況沒有關系,也不會對張鋒在中國申請專利產生影響。”朱學珺認為。
記者通過查詢“中國及多國專利審查信息查詢”系統發現,兩家公司申請的這項“用於RNA定向的靶DNA修飾和用於RNA定向的轉錄調節的方法和組合物”專利的申請日為2013年3月15日,今年5月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協作中心下發授予專利權通知書。專利信息服務平台的信息則顯示,截至6月20日,申請人是布羅德研究所有限公司、發明人是張鋒的專利一共有11件,全部處於在審狀態。
至於張鋒的專利是否能獲批,朱學珺說,這要看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專利申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朱學珺舉了個例子:甲發明了一種組合物,其中的A成分的含量在10%到90%范圍內可以實現某種效果,並申請專利進行保護﹔乙隨后發現A成分的含量在50%時還具有其他效果,那麼乙也可以提交自己的專利申請,請求保護A含量為50%的組合物。然而,如果這兩項專利均獲授權,雙方均需對方的許可,才能制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A含量為50%的組合物”。
“這兩家公司這次在中國獲批的專利覆蓋范圍比較廣泛,包括了涉及CRISPR-Cas9系統的產品、方法和用途等,基本覆蓋了張鋒美國授權的專利。由於該專利申請在先,且張鋒后續在中國的一部分專利申請與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可能會對這些專利申請是否能夠獲得保護產生一定影響。”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專利代理人張曉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但由於張鋒申請專利時,前者的專利文件尚未公開,因此兩者的權利要求范圍如果能夠區分開,則可不受前者影響。
“兩者的專利申請所面對的現有技術並不同,且可能由於不同專利申請由不同審查員審查而導致結果不同,因此,張鋒的專利申請是否能夠獲得授權,需要單獨判斷。”張曉飛說。
雙方的專利申請將給這一技術的商業應用帶來哪些影響?“這項技術在中國已經有臨床應用了,這兩家公司的專利被授權,由於保護范圍廣,很可能導致已經使用的技術會存在一定的侵權風險。”張曉飛說。朱學珺認為:“是需要交叉許可,還是可以自由實施,這都要看雙方專利授權時的權利要求界定的保護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基因編輯技術相關專利的申請量大幅增長。曾幫國內科研人員申請基因編輯技術專利的朱學珺表示,兩三年前隻檢索出數十項相關專利,而現在則近千項。
國內開發者如何更好申請此類專利?張曉飛建議,從申請內容來看,首先,當然是追求原創性,包括發現新的基因編輯工具,包括但不限於不同的CRISPR種類及組合。其次,可以進行改進型發明,包括對已有基因編輯工具/方法/用途(具體應用領域)的改進和拓展,爭取獲得改進型發明或選擇發明。從申請策略來看,要注意層層保護,但同時要避免自身申請中在先申請對在后申請的影響。(記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