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就開始預報的冷渦暴雨終於駕到!中央氣象台發布監測實況顯示,21日14時山西臨汾出現了冰雹天氣,下冰雹的同時,氣溫驟降,1個小時內從34℃降到了19℃。中央氣象台6月21日18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6月21日20時至22日20時,山西北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西部、內蒙古中部偏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
那麼,傳說中冷渦暴雨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中國氣象局暴雨預報專家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所謂冷渦,就是在高空旋轉的冷性渦旋系統,它的中心溫度比周邊低,因此稱為“冷渦”。與之對應的,像台風,它的中心溫度比周邊高,就是暖性渦旋。
而冷渦暴雨,就是由高空的冷性渦旋控制下形成的暴雨。這種高空冷性渦旋系統每年春末夏初在我國內蒙古、東北地區出現頻率很高,經常反復經過或影響這一帶地區。
這次的冷渦系統發源於蒙古高原地區,冷渦向南掉到華北平原這一帶,再配合其他有利氣象條件,就形成了這次比較強的降水。但不是每一次冷性渦旋過程都會伴有暴雨過程,需要一定天氣條件配合。
“高空冷渦是高層系統,在大氣中層比較明顯,在5000米左右高度上,它必須有低層天氣系統相配合,才能產生比較強的暴雨,像21日開始的這次過程,低層低渦作用非常大。”孫軍說。
這次冷性渦旋掉到華北平原之后,在低層也伴有一個比較強的渦旋系統出現,也就是我們說的低層渦旋系統,即低渦,高低配合,才造成滿足暴雨產生的天氣條件。低渦的形成主要與高空冷渦強迫作用和華北地區地形作用有關,另外,還與降水產生的潛熱釋放有關。
在低渦形成后,其前部西南暖濕氣流輸送條件非常好,另外,由於暖濕氣流是暖的,冷渦是冷的,冷暖空氣相疊加,形成上冷下暖的結構,容易造成大氣不穩定,促成了較好的大氣不穩定條件生成,同時冷渦南側和東側有很強的風向風速輻合,對暴雨發生起到觸發作用,基於這些因素,暴雨就出現了。可以說這次過程低渦的作用更大。
北京市氣象台21日16時40分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21日后半夜至23日,本市將出現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時雨強較大,小時降雨量可達50毫米以上,並伴有雷電、短時大風或冰雹。
之所以這次預報暴雨較強,在於西南暖濕氣流強盛。孫軍介紹說,據觀測,這次過程與低層低渦相伴的風速達到20米/秒以上,一般風速達到12米/秒后,就是很強的過程了,氣象上稱之為西南低空急流,像這次達20米/秒,是歷史上比較少見的。水汽和動力強盛,帶來的降雨量就比較多。近年的北京暴雨天氣前夕,西南暖濕氣流也十分強。
對於此次強降雨是否會達到超級大暴雨級別,氣象專家認為根據目前的預報看應該不會,本次降雨中降水量最大的局部地區雨量也就是180毫米左右,小時雨量在50—70毫米左右,所以這次降雨應該算不上是“空前絕后”的強大。
目前來講,氣象部門更傾向於認為此輪降雨會先迎來一波“對流型”的暴雨,也就是說,短時間內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隨后轉化為“累計型”的暴雨,看起來就和普通的中雨差不多,但是累積的降水量會達到暴雨水平。(游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