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拍出完美的星跡照片?設備和后期少不了

2017年06月21日08:3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捕獲完美星跡 感受“斗轉星移”

  《金星伴月落》 戴建峰2016年12月6日攝於北京角樓

  《星跡中的螢火虫》 王晉2015年4月20日攝

  由於地球自轉,人類在地面觀測,夜空中所有的星體都以整圓的形式旋轉移動。越靠近南北天極的星產生的圓越小,靠近地球赤道的星體則會產生最大的圓。而通過長時間曝光,去記錄星體移動的軌跡所形成的美麗畫面,也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追求的目標。

  如果去記錄星體在夜空中留下的美麗軌跡(以下簡稱星跡)?隨著科技和拍攝設備的提升,拍攝星跡照片已成為非常簡單的事情。首先,要准備一台可以長時間曝光的拍攝裝備﹔其次拍星跡需要長時間曝光,配備一支用於穩定的三腳架是必須的﹔最后是要准備可設置間隔拍攝的快門線,如果相機自身具備間隔拍攝功能,此項可忽略。至此,通過這些裝備,就基本可以完成星跡作品的拍攝了。

  拍攝星跡作品,地景的選擇很重要。如果只是單純地把鏡頭對准天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會大打折扣。因此,選擇拍攝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景建筑,再結合星跡的“圓”滿呈現,才是一張成功的作品。

  星跡的拍攝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B門單張長曝法,另一種是多張拍攝堆棧合成法。前者在膠片時代較為盛行,隻需要對准拍攝方向,調整好參數用B門一直拍攝即可,但存在長時間曝光就出一張片,且中途容易被意外光影干擾破壞的弊端,因而不推薦﹔后者為目前主流的拍攝方式,通過不間斷拍攝多張照片再進行后期堆棧疊加來完成拍攝,即使拍攝中途出現意外光源干擾,單獨去掉被破壞的那張即可,推薦使用此方法拍攝。

  採用多張拍攝堆棧合成法,首先要用到快門線或相機的自動連拍功能,進行無間隔連續拍攝。在架好機器后,選擇需要拍攝的朝向。朝北是效果最直觀的同心圓,所需拍攝時間也最長,其他方向都是相應曲度的弧線,拍攝時間較北朝向較短。然后根據實際環境配置好參數。常規參數可設置為:白平衡3500—4000K、感光度ISO 800—3200、對焦無限遠、曝光時間15—30秒。按動快門,然后等待照片拍到一定數量就可以了。如果以20秒一張的曝光,拍攝100張左右堆棧后就可以得到明顯的星軌效果了,連拍張數越多,曝光時間越長,星跡就會越長。

  採用此法拍攝對環境光污染的要求比較寬鬆。如果天空透明度較好,在城市裡肉眼可以看見北極星的夜晚,就可以嘗試拍攝城市上空的星跡了。但在城市裡拍攝星跡,曝光參數要以天空不過曝、在單張照片預覽裡可以看得見較多的星點為宜。

  拍攝完成后,將拍攝好的照片導入電腦進行堆棧合成,一般使用PhotoShop即可,推薦使用第三方軟件Startrails,輕便高效,效果甚佳。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拍攝星跡需要長時間曝光,對電池續航能力是一種考驗,尤其在寒冷的冬天,鋰電池的續航能力會大打折扣,建議多准備幾塊電池,或使用外接電源給相機供電。同時在拍攝過程中注意人身安全,機身不要移動,注意防寒保暖、蚊虫叮咬及設備掉落、丟失等。(王俊峰)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