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又發現10顆大小接近地球的類地行星

位於各自恆星“宜居帶”

2017年06月21日08:1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開普勒”又發現10顆類地行星

  據美國《科學》雜志官網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9日宣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又發現了219顆新的候選行星,其中10顆行星大小與地球接近,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表面可能存在生命必需的液態水。

  NASA在一份聲明中說,新發現使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探測到的太陽系外候選行星達到4034顆,其中2335顆已被確認為真正的行星。在這些行星中,49顆被認為是類似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其中30多顆已獲得確認。

  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全球首個專門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最新公布的候選行星是開普勒“上崗”頭4年對天鵝座空域進行觀測后獲得的最后一批成果。NASA開普勒項目科學家馬裡奧·佩雷斯表示:“開普勒提供的數據獨一無二,因為它是唯一囊括了這些類地行星信息的數據庫,理解這些類地行星在星系中的出現頻率,有助於NASA在未來任務中直接為另一個‘地球’拍照。”

  開普勒項目研究員蘇珊·馬拉利說:“這10顆類地行星中,KOI-7711行星最引人注目,因為其大小和軌道最接近地球,但目前我們對這顆行星了解還太少。”

  在開普勒升空之前,科學家們僅知道一些木星大小的巨行星,但開普勒讓他們見識了更多種類的系外行星。開普勒的觀測數據表明,絕大多數系外行星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岩石行星,直徑不到地球的1.5倍﹔另一類是氣態行星,直徑是地球的2倍到3.5倍,比海王星略小一些。但在所發現的系外行星中,很少有行星的尺寸介於地球的1.5倍到2倍之間。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本杰明·富爾頓說,把系外行星分成不同的兩個類別,“就像發現哺乳動物和蜥蜴組成系譜樹上兩個不同的分支”,造成這兩個分支的原因在於,行星形成過程中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抓住氫氣等揮發性氣體的能力不同。(記者 劉霞)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