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黃衛19日在北京表示,科技進步獎重在獎勵具有創新性、應用效益和經濟社會價值的項目,旨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未來國家科技獎勵應該更加重視技術進步,而非工程規模。
根據2017年的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獎勵總數進一步減少,由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其中科技進步獎佔比原則上控制在60%。由於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通常能夠獲得經濟效益,業界對是否減少或取消科技進步獎存在探討。
黃衛表示,科技進步獎的設置遵循相關法律和制度,不會取消。“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包含了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自然科學的進步往往會極大推動技術進步。因此,三大獎如果割裂來看不科學。”
黃衛說,隨著國家科技水平發展,國家科技獎勵應該更加有含金量、權威性,代表國際前沿水平。因此,改革方向是提高質量、減少數量。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表示,科技進步獎是為了促進科技和經濟發展相結合,引導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比如青藏鐵路、載人航天、雜交水稻等。
據了解,近三年授予的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都保持在75%以上,牽頭完成的達35%以上,其中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等國有大中型創新企業,也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的民營企業。
鄒大挺說:“我們既鼓勵科技發展,也鼓勵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科研項目,獎勵是一種肯定方式。”(記者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