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岑參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來描寫邊塞雪景,在詩人的筆觸下,紛紛揚揚的雪花飄落在枝椏上,仿佛於一夜之間讓這些枯藤老樹“綴”滿了梨花。然而近些年來,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卻被不少人用來調侃“白色污染”,因為我國有些地區的“白色污染”比較嚴重,每到刮風天氣,總能看見枝椏上挂滿了“白色垃圾”。那麼關於“白色污染”你了解多少?
2014年4月5日,在山東聊城市一村庄拍攝的被大風刮得滿天飄的白色垃圾。
(趙玉國/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白色污染”貽害無窮,傷的不只是“眼”
“白色污染”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指的是廢棄塑料產品,即“白色垃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這些廢棄塑料產品包括人們常見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於軍在接受《大眾日報》採訪時認為,“白色污染”主要是由以下四點原因造成的:
1、垃圾綜合處理水平和資源利用水平較低。
2、與塑料產品的發展水平相比,垃圾管理體系、處理技術等較為滯后。
3、塑料產品價格低廉、性能好、使用范圍廣。
4、普通公眾對“白色污染”的危害認識不深、環保意識薄弱。
“白色污染”危害極大,主要包括“視覺刺激”和“潛在危害”兩個方面。“視覺刺激”指“白色污染”會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因為如果對廢棄塑料產品放任不管或處理不到位,四處散落的廢棄塑料產品勢必會對周圍景色造成破壞,影響美觀。“潛在危害”是指廢棄塑料產品進入自然環境后帶來的深層次環境問題。據山西新聞網報道,廢棄塑料產品難以自然降解,而且其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在焚燒廢棄塑料產品的時候,可能產生一些有毒氣體,比如氯氣等,這些有毒氣體會污染空氣,進而傷害人們的呼吸道,威脅人類健康。
抵制“白色污染”的“沖鋒號”早已吹響,你也不能置身事外
事實上,抵制“白色污染”的“沖鋒號”早已吹響,我國從2008年起就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限塑令”,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普通公眾,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那麼,究竟該如何抵制“白色污染”呢?《天津日報》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研發和使用可降解的塑料產品。
2、對生產、流通領域進行嚴格的管理,盡量減少難降解塑料產品的生產和使用。
3、做好廢棄塑料產品的回收和資源化、產品化利用。
4、普通公眾要堅持綠色消費,拒絕購買、使用難降解塑料產品,比如盡量少用塑料包裝袋,恢復使用菜籃子等。(王景閣)
本文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訪問學者劉杰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