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舞時代來臨

機器人會成為人類的親密伙伴 卻不能代替人類

2017年06月15日08:5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它來不是為了鄙視你

  “2032年,我剛畢業,就失業了。”近日,一篇題為《你在教育鏈上鄙視別人家孩子,它站在食物鏈頂端鄙視你》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傳,文章以科幻的筆法虛構了一位媽媽千辛萬苦、竭盡全力培養“我”,上各種興趣班,從高中起就出國留學,讀到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然而畢業后,“我”卻被人工智能打敗了。文中幻想的未來世界,99%的金融交易員都已經換成人工智能,80%的基金經理、投資顧問都被人工智能替代。

  “在我7歲(2017年)那年5月,柯潔輸給了阿爾法狗,標志著在圍棋領域人類徹底被AI擊敗,專業的算法,已然開始滲透進各行各業,偷偷地取代人類。”看到這裡,吃瓜群眾表示坐不住了,未來會不會真的像他描述的那樣,是人機共舞的智能社會?如果真的是這樣,人類又該怎樣與機器人和諧共處呢?

  別擔心,機器人代替不了人類

  “人們大可不必過分擔憂,我本人對機器人全面取代人類不持樂觀態度,在我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出生於1976年的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蘭旭光這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蘭旭光表示,以他所從事的研究來看,現在機器人的感知能力遠低於人,無法接受抽象的命令,也缺乏和人類高效交流的能力,與人類真正需要的帶有動作性和協作性的機器人還有很大距離。其本質原因在於,機器人缺少真正的理解能力,不具有人類的意識、創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說其能取代人類並不現實。

  “因為機器的計算能力遠遠超過人類,在某些需要大計算量的方面,比如說圍棋,因為其解題規則完全確定,且有大量棋譜可供學習,人類會被機器人戰勝,就像人類的走路速度比汽車、飛機差一樣。但在需要意識參與、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工作方面,人類的優勢就會突顯出來。”

  蘭旭光舉例,比如一個服務機器人在相對復雜的環境裡給客人倒一杯水,醫生護士與病人接觸溝通等,這在當前條件下還很難完成。特別是知識創造性的工作,比如醫療、教育培訓中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工作,其承擔者則非人類莫屬。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暢想,未來世界的醫生可能更像“精英特種部隊”的工作人員,從事高精尖的專業工作﹔教師也許會類似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去處理復雜的協調事項。

  對此,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等更多新技術進一步成熟,機器人將變得更加聰明,在很多領域、很多場合都能承擔更多工作,成為人類重要的助手和工具。“但人類具有感知和認知行為能力,機器人在某個領域或某個部分可能會超越人類,卻很難全部達到人類的要求和標准。”羅軍說。

  別害怕,它會是人類的親密伴侶

  人工智能的發展有3個層次:弱人工智能,即擅長單個領域的人工智能,比如阿爾法狗、無人駕駛、智慧醫療等﹔強人工智能,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AI,人類能干的腦力活它都能干﹔超人工智能,幾乎在任何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聰明很多,包括在科學創新、通訊和社交技能等方面。有專家預測,強人工智能出現的時間為2040年。“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是弱人工智能。”蘭旭光說。

  “未來,將是人機協作、人機一體,人類與機器人和諧共處的美好時代。”羅軍認為,人類與機器人將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但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式過程。

  羅軍表示,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人畢竟不是人,而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工具,與人類不是競爭關系,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游戲,人們不必對其產生恐懼。進入“機器人時代”,無人駕駛汽車將進一步普及,贍養老人、小孩的服務機器人將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人們交流、唱歌、跳舞、游戲、幫助打掃衛生等。

  “但是,機器人不是萬能的,不可能滿足人類所有的需求,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們的語言,不要指望我們什麼都不做,一切交給機器人。人機共舞的時代,是智能化時代,是人與機器人協作的時代。”羅軍說。

  對此,蘭旭光也認為,機器人一定會成為人類的伴侶,要取長補短,發揮兩者的優勢,互相促進。“人類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並不斷培養加強。機器人在進步,作為創造者的人類也不能停止不前,這是人與機器和諧共處的要點。”蘭旭光說。

  提個醒,立法該提上日程了

  機器人如此聰明,會不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災難?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

  對此,羅軍表示,機器人在給人類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難免不會帶來困擾和負面的影響。很多時候機器人是聰明的,能夠根據人的指令,幫助人類完成工作。但是,機器人也是笨拙的,在不理解人類指令的情況下,可能就是一堆廢鐵,什麼忙都幫不上。如果使用不當,還可能造成一些損害。

  在蘭旭光看來,機器人是給人類服務的,但如果被壞人利用,把機器人用於戰爭,這對人類是致命的。因此,發展機器人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如原子彈一樣,對其進行約束,嚴格規定其不能涉足的領域等。

  據媒體報道,美國、英國等國家和一些社會公共機構(如UN、IEEE等)都開始積極關注人工智能的法律、倫理等影響,密集出台一系列戰略文件和報告。美國去年出台了涉及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多份報告和政策,如《聯邦自動駕駛汽車政策》《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發戰略計劃》等,提出了要求加強並統一技術、數據使用、安全等標准建設,相關政策也要根據出現的社會難題和線索不斷被重新評估。

  “當然,很多專家對機器人憂慮過多,他們認為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未來人類將對機器人失去控制,主宰人類,甚至會傷害人類。我認為,這樣的判斷不具有科學性。人工智能是人類發明和創造的,我相信我們能夠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找到最佳平衡點。”羅軍說。(記者 付麗麗)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