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全球很多實驗室正要將CRISPR—Cas9用於人類疾病的相關基因治療研究,有的甚至已開始用於臨床試驗,這時候說它可能造成大規模基因突變,著實讓人驚訝。
然而劇情很快反轉。幾天前,兩家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藥物和Intellia制藥的科學家們分別寫信給《自然》雜志編輯部,認為這一論文的結論完全錯誤,要求將該論文撤稿,並從科技文獻中刪除。
論文只是“讀者來函”,暫無撤稿決定
對於這篇引起巨大爭議的稿件,《自然》科研新聞發言人(以下稱《自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只是一篇讀者來函。讀者來函欄目有時會刊登科研共同體感興趣的涉及科研方法的短篇文章,其中可能包含新的研究數據。這篇文章在發表之前已經經過同行評審,至於撤稿,“眼下尚無法做進一步的評論”。
有業內學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讀者來函的宗旨就是能及時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一般選題都會比較新穎、時效,但與其他類型的文章相比,研究的系統性確實不夠,但因為經過了同行評審,還是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自然》表示,這篇文章刊出后他們已經收到了一些來信,他們打算在經過適當技術評審之后將相關來信發表出來。因為基因編輯是一個快速興起的科研領域,所以關注度高。《自然》希望通過展示實驗和數據,讓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
實驗設計與數據存在問題?
“這篇論文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中科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基因編輯領域,脫靶確實是一個問題,但這篇文章的實驗設計、獲得的數據以及結論都不夠科學,不是單純的脫靶這麼簡單。整個實驗隻涉及了三隻小鼠,兩個處理的小鼠和一個未處理的對照小鼠,整個實驗隻基於一個sgRNA數據,隻顯示一個SNV的數據,這些數量都是嚴重不足的,動物數量和分組上的問題也連帶導致后期數據等諸多不合理之處。
Editas的首席技術官維克·梅爾與哈佛大學教授喬治·丘吉爾等的聯合聲明中也強調,在進行科學問題的重現性和可靠性研究時,數據不充分可能會成為阻礙。
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唐騁亦撰文點評該文,表示實驗中為了制取CRISPR-Cas9編輯的小鼠,採用了向受精卵當中共注Cas9蛋白以及sgRNA質粒的方法是“非主流”的設計,蛋白溶劑可能具有一定毒性,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穩定性。
科研和市場綁定可能產生新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國內的民眾對基因公司就科學問題態度如此激烈表示不解,更有很多網友表示,“企業這麼強烈表達反對意見肯定是因為論文的觀點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婁春波向科技日報表示,這樣激烈地質疑某些實驗結果的現象其實是科學研究的常態。另外,由於國外著名期刊非常強調實驗結果的創新性和吸引眼球的公共媒體性,也會助長一些實驗結果被作者過度解讀。
另一方面,在他看來,此次兩家企業相關科學家的反應確實有些過激,但公眾不必特別在意,畢竟Cas9系統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是相關研究的痛點。他說,這些質疑言論產生的新聞效應對華爾街股民的影響應該會很大,但對科學研究的影響應該微乎其微。真正的學術爭論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要積累足夠正反兩方面的實驗証據。
“實際上,美國科研—技術—資本—市場,這個完美的價值鏈背后也有很多脆弱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這類准備超越美國范式的國家”,婁春波說。(記者 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