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黑科技:用腦電波打字,和鍵盤說bye-bye!

2017年06月15日07:5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2017年4月18日,在Facebook年度開發者大會上,Building 8團隊展示了一項炫酷的腦電波打字技術。一位全身不能動的病人,通過植入大腦的電子傳感器,以每分鐘8個單詞的速度,把自己所想的內容轉換成顯示屏上的文字。據解放網報道,該項目負責人介紹,當使用者開始想象他移動屏幕上的指針時,這個傳感器就會自動記錄下使用者的神經元活動過程,而電腦則能接收到傳感器所記錄的信息,完成屏幕上的字母輸入。

其實,這就是利用了腦機接口相關的技術,那麼,腦機接口技術的原理是什麼?它可以運用於哪些領域?如果大腦中的腦電波可以被機器破譯,我們是否還有隱私可言?

Facebook年度開發者大會上,Building 8團隊對於“腦電波”的一系列研究展示。(圖片來源:解放網)

腦機接口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腦機接口可以讓人的大腦跨越肌體而直接作用於電子設備,從而產生動作。”河北省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志強在接受《河北日報》採訪時表示, “這項技術的研究核心就是調整人腦和腦機接口系統之間的相互適應關系,尋找出合適的信號處理與轉換算法,實時、快速、准確地把腦電信號轉換成可以被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識別、輸出、控制的信號或命令。”

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在哪些領域進行應用?

腦機接口技術可以通過腦電波進行打字、交流等。據《人民日報》介紹,人類大腦每秒可以產生大約1TB的數據,相當於40部藍光電影,科學家們正致力於將腦電波輸入法的速度提升至每分鐘100個英文單詞(普通人的打字速度約為每分鐘40個)。這項技術一旦實現突破,不僅能夠幫助一些失去語言和行動能力的人與他人進行順暢的交流,還能讓人機交互的方式得到質的改變,繼而為可穿戴設備等的進一步普及鋪平道路。

華南理工大學俞祝良教授在接受《羊城晚報》採訪時表示,腦機接口相關技術是國際上的前沿熱點,涉及腦科學、醫學、計算機、信號處理、傳感器、自動控制等多項學科,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應用前景。腦機接口可用於殘疾人神經功能輔助與康復、增強人機接口等領域,是醫療助殘、應對人口老齡化等方面的前沿技術。

腦電波被破譯后我們還能有隱私嗎?

如果意念可以被提取,腦電波可以被解讀,那麼,我們的隱私還安全嗎?據《北京日報》報道,神經科學家馬克·切維利特和臉書Building 8負責人雷吉納·杜坎表示,他們研發的傳感器並不能讀取某個人的全部想法,而只是將你想宣之於口的思維轉化成文本。“我們嘗試破解的信號是你已經想要表達的意願。”杜坎強調說。(沈沁暄)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