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著古鳥化石的琥珀。
琥珀內的古鳥復原圖。
日前,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
“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完整的古鳥類琥珀,盡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說。
“此次,我們描述的古鳥類琥珀珀體很大,約9厘米長,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說,“這些保存下來的軟組織除了各種形態的羽毛之外,還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這為古鳥類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喙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厘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上面的鱗片、絲狀羽栩栩如生,有很鋒利的爪子,當時當地人都以為是蜥蜴爪,但我意識到這個標本尤其特殊,更像鳥類的足部。”標本的擁有方,騰沖虎魄閣博物館館長陳光先生回憶說,“我們后來選擇了與邢立達團隊合作研究。邢立達確認了我的猜測,這確實是鳥足!而我的愛人則給這件標本起了一個昵稱,叫‘比龍’,這是緬甸一種琥珀色小鳥(小雲雀)的當地讀音。”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比龍標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他骨骼形態一致表明,它屬於典型的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和今鳥類是鳥類演化的兩個主要譜系,並在早白堊世出現了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它們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比龍標本沒有明顯的掙扎跡象,其整體呈現一種酷似捕獵的姿態,身體揚起,爪子和嘴巴張開,翅膀后掠,非常的生動,它的死因確實令人浮想聯翩,是不是恰好在捕獵的時候被從天而降的樹脂粘住呢?”台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說。 (余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