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潛(總第152次),這也標志著“蛟龍”號圓滿結束長達4年的試驗性應用,潛水器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得到了充分驗証。
四年裡,“蛟龍”號下潛足跡遍布中國南海、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等6大海區,作業地形包括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特別是在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下潛作業中,發揮了全球領先的深度技術優勢,為我國搶佔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3年6月9日,潛航員傅文韜駕駛“蛟龍”號完成了試驗性應用“首戰”,13日又參與了“收官之戰”,並獲得大量生物樣品。“從海試到試驗性應用下潛,我隨‘蛟龍’共同成長。”已經下潛70次的傅文韜感到很幸運。
本航段總指揮鄔長斌認為,通過152個潛次的歷練,我國建立了一支職業化的潛航員和技術保障人員隊伍,探索了載人深潛業務化運行的機制,為“蛟龍”號業務化運行奠定了基本條件。
在完成本航次科學調查任務后,“蛟龍”將進行系統升級和改造。“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國際慣例,潛水器在運行十年后要進行一次大修,目的是為了在經驗積累基礎上,提升潛水器作業性能,更好地為科學家服務,同時提高下潛作業的經濟性、操作維護的方便性。
大修包括三個方面:對潛水器進行全面維護、檢測和修理﹔根據應用任務的拓展,對潛水器搭載的作業能力進行提升和調整﹔更好地滿足科學家的搭載需求。他同時透露,不排除將電池更換為鋰電池。與此同時,“蛟龍”號新母船計劃於2019年建造完成並交付使用。在升級和改造完成后,“蛟龍”號將持續高效地應用於深海資源勘查、深海科學研究科學任務。
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預計23日抵達位於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碼頭。(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