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鵬(右)和貧困戶工人查看大棚觀光農業種植情況。
(姜峰/《人民日報》)
我想飛起來
人常說,缺啥補啥。起名好像也如此。
今年46歲的蔡有鵬,小時候父親取名蔡有金。甭問,家裡不富裕。窮到啥程度?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鎮,群山環抱、土地貧瘠,全鎮43個村,竟然有28個是貧困村。上世紀80年代,有金家連孩子一年15塊錢學雜費都湊不齊。
咋辦?有金真去找金子。“哥哥帶我河裡淘金,卻一不小心掉到水溝裡。”40多斤的沙子壓住小有金,所幸,“好心人拽住我頭發,撿回一條命。” 眼看“有金”這名不靠譜,父親做主:“改名叫蔡有盆吧,聚寶盆!”
還有盆,有衣服穿就不錯了。“上高中了,穿的還是西寧城裡姑舅家送的舊衣服。”貧困,曾經如此困擾著西北大地。
1988年,青海省建設廳招一名保潔員。聽到這消息,有盆一發狠,高中才讀兩個月,不上了,跑到西寧,一周六天掃樓道,兼當夜班看門人,吃住在收發室,兩份工作月工資48元,有盆存一份,剩下的都寄給老家的父母和妹妹。
還有,有盆自己跑去派出所,“改名蔡有鵬,我想飛起來”。 有鵬不長翅膀,但貧困逼出來的生存嗅覺,卻異常靈敏。“在城裡干了一年,思想就變了,不能光掙苦力錢,必須學門本領。”蔡有鵬在西寧學了會計、無線電修理,甚至跑去北京進修了有色金屬冶煉技術,“回來在建設廳還評了初級職稱,到冶煉廠做了技術員。”廠子請外面教授來帶隊,同事下了班都喝酒打牌,蔡有鵬夜裡回到車間反復操練,一批人最后就他這個“掃樓道的”成了技術骨干。“青海很多州縣外聘我去做技術指導,一年就給廠子掙回技術轉讓費25萬元。”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中葉,蔡有鵬年收入15萬元。
2000年,積累夠資金和人脈的蔡有鵬,選擇返鄉創業,“投資120萬,開磚廠。”誰料天有不測風雲。“廠子蓋了一半,突發山洪,全沖垮了。”當年他還不到30歲。“闖了十幾年的積蓄打了水漂,幾天睡不著覺,頭發鬢角都白了。”
這跟頭跌得重,但蔡有鵬還想飛。“咬牙找朋友們借錢,非把磚廠開起來不可。”兩三萬兩三萬地湊,最后硬是借到了100萬元,攥著厚厚一沓借條,他哭了。磚廠、砂石廠、預制廠也陸續開起來,蔡有鵬的日子終於發達了。
不能眼瞅鄉親們受窮
2011年4月5日,蔡有鵬四十不惑。上頭給他出了個難題:選他當田家寨鎮田家寨村村支書。
當官還不好?田家寨村可是出名的地方,天天上電視,“都是告狀的”﹔村子臟亂差,基礎設施落后,當年人均收入隻有1700多元﹔村兩委會借用鎮圖書室辦公,村支書連張辦公桌都沒有,蔡有鵬接手時,村財務賬上不到2000元,“外面還欠了小7000。”
這工作咋開展?原鎮黨委書記張世輝說得在理:“哦,你一個富了,眼瞅著鄉親們喝西北風?先干一任再說,把大家帶動帶動!”蔡有鵬也憋著口氣:“村子發展滯后,大伙沒有心氣,外地女孩都不願嫁到田家寨,丟的是誰臉?你說咱個人混得再出息,心裡又能踏實嗎?”
話誰都會說,到底干得咋樣?3年后村委會換屆,68票全票通過,支持蔡有鵬連任。
可這全票有“水分”:有一個人本打算在選票上畫“叉”,誰呢?蔡有鵬。“剛畫了一道,旁邊鎮的駐村干部桑成武見了,愣把我筆給奪了,改成了‘鉤’,這叫啥事。”
蔡有鵬咋打退堂鼓了呢?
“他這人,腦瓜靈,但認准的事決不三心二意,這村支書一干起來白天黑夜不休息,沒法按點吃飯,結果得了萎縮性胃炎,一到中午准犯病。”湟中縣委組織部長馮元智告訴記者,“3年來,蔡有鵬搬遷了80戶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給村裡建起文化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660盞,村容村貌極大改善……可他自己倒貼了10萬元不說,精力有限,顧得上村子,就顧不了廠子了,家裡一個預制廠關了,這一項一年就少收入30多萬元。”
收入事小,身體事大,父母媳婦都怕蔡有鵬累垮了,反對他繼續干支書,但鄉親們又把他“架”上了位。咋抉擇?“村子發展好不容易有了眉目,這會兒打退堂鼓,對不起鄉親,也對不起自己。”蔡有鵬一咬牙,接著干。
這回,蔡有鵬思路上了新台階: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心凝聚起來了,接下來必須發展產業,讓村民整體脫貧致富。
搞廠子,蔡有鵬在行。但嗅覺靈敏的他發現,自己開的磚廠、砂石廠過了時,“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跟國家大政方針不符﹔把山挖禿了,把河道採枯了,子孫后代要罵咱呢。”
產業新路在何方?
一句話,綠色發展!
偶然的機會,蔡有鵬在寧夏的朋友處喝到了“枸杞芽茶”。“青海也盛產枸杞,但沒聽說誰搞枸杞茶。”嗅到商機的蔡有鵬,在田家寨村流轉的荒灘和鹽鹼地,搞起了青海省第一個枸杞芽茶種植基地。
成效如何?“一畝小麥才掙500元,而茶葉一畝2萬。”嘗到了甜頭,蔡有鵬帶領村民探路特色種植、觀光農業、休閑採摘、鄉村旅游,“一句話,綠色發展!”
2016年,在田家寨鎮北面的龍頭山上,一座佔地220畝,包括玫瑰、葡萄、西紅柿、藜麥、油葵等24個蔬菜果品大棚的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拔地而起。“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見成效。8月開園,兩個月慕名而來16萬游客。”
曾經的窮山村,如今成了香餑餑,面對記者,蔡有鵬不保守:今年最少收入1000萬。龍頭山下的農業園,成了田家寨未來發展的龍頭。
掙錢為了啥?蔡有鵬不忘本。“我們主動從田家寨鎮28個貧困村中的22個村裡招收貧困戶員工,目前農業園總員工309人,其中貧困戶就有272人,佔比近90%。”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辦公室主任趙隆順告訴記者。除了勞務收入,田家寨鎮部分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將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入股農業園,貧困戶每年收取10%的入股分紅資金,實現穩定脫貧。“此外還有土地流轉收入,這樣‘勞務工資+股東分紅+土地租金’,實現了‘一分土地、三分收益’。”蔡有鵬說。
扶貧不是大鍋飯。“說實話,個別貧困戶習慣了等靠要,飯送到嘴邊才張口。”面對農業園管理中的一些困難,在湟中縣委組織部支持下,農業園成立了黨支部,黨員組成先鋒隊,帶領貧困戶“認領”大棚、定崗定責、激發貧困戶主動性,“最多的每月工資能掙6000元。”
日前,農業園中佔地10畝的“太空植物博覽園”開始建設。這也是蔡有鵬嗅來的機遇。
原來,有專家來青海考察選址,准備培育航天農作物花卉種子。聽到消息的蔡有鵬,半路截和,凌晨6點就堵在專家門口。專家感動之余,隨即改變行程來到田家寨鎮考察,並相中了當地的綠色生態環境,定址於此。“太空植物,既有觀光農業,又是對小朋友的科普教育,將來得有多少游客往咱田家寨趕?”蔡有鵬目光閃動。(記者 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