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國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成功。據《科技日報》報道,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常溫下會迅速分解為水和甲烷﹔其燃燒后僅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造成的污染遠小於煤、石油、天然氣等。可燃冰的能量密度比石油等高出許多,並且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能接替石油、天然氣的能源之一,但因其分布於深海或陸域的凍土中,開採難度巨大。
許多國家都已嘗試開採可燃冰,近期我國的試採已獲得首次成功。那麼,可燃冰是如何開採的?開採中又有什麼難點呢?
可燃冰試採 (圖片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降壓法開採可燃冰
據新華網報道,利用可燃冰生產甲烷有兩條途徑,一是給可燃冰儲層升溫,二是降壓,把其中的甲烷釋放出來。
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目前,我國的開採已實現日均穩定產氣超過一萬方,以及持續超一周的連續產氣時間。
開採中,環境和安全問題十分棘手
在能源的開採過程中,環境和安全問題十分棘手,措施不到位就會引發災難性的后果。覆蓋可燃冰的海底地層普遍是砂質,現有鑽井設備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大量砂石涌進管道,造成失敗。而且可燃冰是靠低溫結冰封存,溫度升高時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溢出。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我國此次試採可燃冰成功,也是全球首次實現泥質粉砂型可燃冰的安全可控開採,為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積累了寶貴經驗。
能源對於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可燃冰也成為了國家發展中重要的戰略資源,各國爭相研發開採技術。對於人類能源而言,此次我國的成功開採開創了可燃冰應用的新篇章。(郭星星)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