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科學、學科學 科技傳播與科普工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7年06月13日09:01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科技傳播與科普工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6月9日下午,在北京市科委指導下,中國科學報社與北京科技大學在京召開科技傳播與科普工作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暨全國高校科普H5制作大賽和“我眼中的北京科技周”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盧耀如和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分別作了科普報告。

近年來,科普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就科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科普活動。為探討科普路工作思路,提升社會各界參與科普工作的熱情,研討會邀請相關專家就科技傳播與科普發展趨勢進行經驗分享。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陳鵬在致辭中表示,加強科普工作,激發創新熱情,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氛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支撐,既是科技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職責所在,也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據介紹,中國科學報社也將服務科技創新和加強科學普及,作為報社發展的“兩翼”。多年來,中國科學報社立足科技傳播事業,大力推進科學普及工作,努力打造科普作品原創基地,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今后,也將繼續深入推進科學傳播事業,努力踐行服務科技創新、加強科學傳播為兩翼的發展理念,促進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

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王維才在致辭中表示,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開展科普工作是實施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北京科技大學在科普方面重點開展了三方面工作,包括加強科普基地的建設、開展科普項目研究和舉辦科普系列活動。他說,科普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相互協作,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浩大工程,學校非常願意與中國科學報等單位繼續開展深入合作,發揮學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優勢,不斷探索科普工作規律,扎實推進科普工作,努力為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和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在講話中指出,北京市要建設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科普工作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是6.2%,北京為17.56%﹔每萬人口擁有科普人員數量全國是15名,北京為22名﹔人均專項科普經費全國平均4.63元,北京為21.3元。不過伍建民也指出,北京市科普事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公民的科學素養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科普的供給能力跟公眾快速增長的多元化、差異化需求還不相適應﹔科普機構對於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前沿科技成果的進展反應還不夠迅速﹔用市場化手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普的機制還不完善。據悉,今年北京市科普工作重點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打造一批品牌科普活動、進一步來優化科普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培育原創科普產業、更好地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提高科普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強培育創新激情,形成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在專題報告環節,盧耀如、金涌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玉平分別從創新培育、科學普及、科學傳播方法等方面,解讀了國際科普政策、分享了見解、交流了經驗。

盧耀如指出,科技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文化是強國和發展科技的重要基礎,文化豐富的內涵為科技發展提供了養分,文化和科技融合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動力,因此,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盧耀如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表明,科學家要在實踐中做科普。他說:“通過科學普及發揮作用,提高全民素質,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強大文化,復興夢指日可待。”

金涌則指出,科學普及的本質之一是激發全民的創新熱情。他認為,我國基本具備了跳躍式發展的基本條件,如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師隊伍,但我國的創新指數卻排在世界19名左右,科普能力不夠強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現在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要終身學習,大學不再以傳授知識為第一要務,而是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能力和思維方式。隻有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才能夠有所創新。”金涌說。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玉平在報告中指出,我國國民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是6.2%,而國際上的創新型國家一般在30%左右,因此我國的科普工作任重道遠。他表示,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不在於科學家,而在於公民,隻有發揮出全民的創新創業精神,國家和民族才能迅速發展。

“全國高校科普H5制作大賽”和“我眼中的北京科技周”攝影大賽頒獎典禮當天同期舉行。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相關單位開展了公眾參與創新行動計劃的組織和實施工作,並組織了“全國高校科普H5制作大賽”和“我眼中的北京科技周”攝影大賽等活動,得到了高校師生和社會公眾的熱情支持。活動期間,共收到了全國86所高校推送的科普H5作品350多個,社會公眾遞交的北京科技周攝影作品600多幅。經初選、院士專家終選等環節,共評出了科普H5作品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佳作獎20名、組織獎3名﹔評出了北京科技周攝影作品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10名、佳作獎20名等。與會專家領導為到會的獲獎代表頒發了証書、獎金等。

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副社長劉峰鬆,中國科學報社黨委副書記林珺,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玉平研究員,北京市科委科宣處處長湯健,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學生工作部部長於成文等出席了研討會,中國科學報社副總編輯張明偉主持會議。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