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礎、重孵化、強民生——來自北京科博會上的科創啟示

2017年06月12日08:36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夯基礎、重孵化、強民生——來自北京科博會上的科創啟示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第20屆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10日落下帷幕,天宮二號與對接VR體驗艙、C919大型客機、探月工程與火星探測器等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高科技成果集中亮相,這場猶如“創新盛宴”的科技展覽讓國人振奮不已。

然而冷靜思考,我國離科技創新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條路上如何發力、如何加速,來自科技創新一線的高科技企業、創新創業者、科研人員說出了他們的思考。

科創強國要夯實基礎研究

在科博會1號展館,一款名為“雙足型下肢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的設備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款由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將幫助截癱、偏癱、腦癱及人工關節置換患者重新站立行走。開發這款機器人的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靜說,這款機器一旦投入市場,價格將遠低於國外同類產品,造福廣大患者。

記者走進科博會龍芯中科的展區,兩平方米見方的展區裡陳列著幾個小小的通用處理器。龍芯中科市場部經理陳永濤介紹,通用處理器是電子設備的核心器件,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戰略產業之一,“芯片”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表示,自主研發比直接引進處理器芯片見效慢﹔走市場化道路,比起實驗室研究更苦﹔建立自主軟硬件體系,比隻在單一領域做單一產品更難。

“基礎研發雖困難重重,但堅持下來就是持久的勝利。”胡偉武說。

在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看來,目前我國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已集聚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科學家、積累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奠定了較為扎實的科研基礎。從長遠看,有很多當時沒有應用的基礎研究,反而變成了技術革命的重大推動力,助推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進步還需要堅實的基礎研究。

科創強國應促進成果轉化

本屆科博會上,“成果轉化”成為與會企業和人士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在科博會主題報告會上,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才讓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環節。從“創新”到“創業”,隻有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推動社會的發展。“我國應用技術研究存在著‘斷檔’問題,經常出現科研成果無法快速轉化,或陷入創業‘死亡谷’的現象。”才讓說。

在中關村企業展區,記者走進一家名為“安創空間”的孵化器企業展台。與傳統創業孵化器不同,安創空間是為處理器企業提供專業孵化的“加速器”,不僅為處理器行業的初創公司提供實驗室、技術指導等服務,自身還擁有一批涉及處理器的軟件代碼等核心專利。

“如果說處理器是一台機器,我們所做的就是為這台機器設計草圖,我們是‘基礎’的‘基礎’。”安創空間CEO陳鵬說。

科技成果轉化目前還有不少“攔路虎”。陳鵬說,作為科技型創業企業,最關心的還是知識產權保護,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

作為創業孵化服務提供商,陳鵬說,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還需幫助中小企業理清供應鏈,搭建好資金與項目的對接平台,助推科技創業企業形成良性態勢運轉。

科創強國需滿足民生期待

服務民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准之一。本屆科博會上,一批科技改變民生的技術與產品受到參觀者追捧。

“北京通”展台前圍滿了前來體驗的市民。思源政務通集團北京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呂兆海介紹,“北京通”是“智慧北京”的統一入口,在大數據工程連接等技術基礎上,將為百姓開放各類信息查詢、推送等服務,同時在用戶授權的前提下,為第三方提供數據計算結果輸出,為政府提供智慧決策依據。

呂兆海說,“北京通”不僅包含了政務服務整合平台、大數據平台,移動整合平台,還將旅游、休閑、度假、交通等應用成功接入,創造了互聯互通式的移動服務門戶模式。

在科博會現場,貼近百姓生活的科技創新比比皆是。華為的智慧路燈、智慧停車系統﹔中國電科、奇跡智慧的智慧路燈杆等,具備監控安防、車位引導、停車收費、監測預警等多種功能,已部分應用於北京城市副中心。

綠色環保技術、健康產業等領域也得到長足發展。北汽集團的福田歐輝氫燃料電池客車不僅排放零污染,而且具備低噪音、續駛裡程長、能源利用率高等特點。愛身譜基因檢測、糖護士手機血糖儀等智慧醫療產品將醫療檢測與互聯網科技相結合,大大提升了家用醫療器械的使用便捷性。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設是科技服務民生的集中體現。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萬碧玉表示,服務民生類的科技創新產品還需明確使用場景、優化使用體驗。目前,有些產品價格過高,普及起來還有難度。民生科技除了“做得好”還要百姓“用得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認為,在醫療科技等領域,科技創新在應用層面還應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注重與百姓需求“互動”。通過“新技術獲利”,及時推廣相關應用,真正將科技成果普惠廣大人民群眾,也讓民生需求助推科技創新。(記者 李斌 涂銘 蓋博銘 參與採寫 王曉潔 陳旭)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