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跨越

2017年06月09日10:11  來源:人民網-IT頻道
 
原標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跨越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李銘俊 (楊波/人民網)

  從過去200年全球經濟大國的興衰邏輯來看,一個經濟大國一定是資本輸出大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無一例外。

  “現在,中國企業無論是從事哪個行業,無論是已經走出去了或者是計劃走出去的,國際化、全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和舞台。”近期,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一場中國企業全球化沙龍上,學院院長李銘俊說道。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創辦於1994年,是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創辦的商學院,在2017年《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MBA課程排名中,中歐位居第11位,亞洲第1位。

  作為中國與歐盟的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化也成為中歐與生俱來的辦學特色。學院自2013年成立中國企業全球化研究中心,跟蹤研究了大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鮮活案例。近日,李銘俊院長和中歐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教授接受了人民網專訪,就“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跨越,結合學院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一帶一路”倡議體現大國擔當

  無論是作為一位前外交官,還是當前這所亞洲一流的商學院院長,李銘俊對全球化有關的議題都保持著密切關注。對上月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李銘俊表示,論壇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是“中國倡議、全球共享”,這代表了一個大國的擔當,是中國領導力的體現。

  在李銘俊看來,正因為中國提出了“共商、共享、共建”,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沿線國家來說,參與進來都會找到一些新的商機。李銘俊說,“一帶一路”既為中國自身對外開放戰略的全面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為“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國家抓住中國機遇、積極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困途徑。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要更好地走出去,要求商界領袖要具有兩個素質,“國際化的視野的和全球化的經營能力”,李銘俊表示。

  企業“走出去”需練好“基本功”

  什麼是國際化視野?首先要做好基本功,做到有的放矢。李銘俊列舉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國內某企業的小案例。

  “當時這家企業為了借世博會向各國代表團宣傳企業洽談合作,專門為來參觀世博會的各國家客人在上海設置了一個展示廳,為每一個國家的代表團針對性地准備了PPT。由於接待前作了充分的准備,充分研究了所在國的商業、法律和文化,方案成熟,商談效果就非常好,有的當場就談下來了。這就是一家企業國際化的體現。”李銘俊回憶道。

  “我們很多企業沒有沉下心來做這個准備工作。當你需要走出去的時候,准備是不足的。”王高教授補充道。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副教務長王高 (y楊波/人民網)

  王高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副教務長、中國企業全球化中心聯合主任,他參與撰寫了《全球化之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與整合》一書,書中收錄了大量中國企業全球化中心跟蹤研究的企業並購案例。

  在王高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環境,但是國內企業家們也應該清醒看到,與那些具有百年歷史的跨國公司相比,國內企業“走出去”面臨產品和人才的雙重挑戰,如何彌補“外來者劣勢”,是企業家必須想清楚的問題。

  走出去的“三段式創新全球化路徑”

  由五位中歐教授聯合編撰的《全球化之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與整合》一書中,提出了中國企業有別於西方企業的國際化路徑——“三段式創新全球化路徑”,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先積累國際化的業務與經驗,第二步是 將在海外獲得的資源與能力應用於中國市場,提升產品價值,第三步再通過國際化進行海外市場拓展。

  “中國企業把錢投到海外,實際上是為了提高了我們產品的價值創造能力,再返回到中國市場。”王高將其稱之為中國企業的“能力升級路徑”。

  王高教授列舉了某奶粉企業的出海案例,這家企業通過在法國收購奶源,成功鞏固了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地位,實現了將其海外資源與中國市場的融合,最終帶來了中法雙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得益於中國市場巨大的需求量,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中國企業創新全球化路徑帶來的不僅是合作共贏,更是彌補了中國企業在產品、核心技術、品牌上的不足,最終,企業本身的市場價值也在追求品質的過程中得以提升。”王高教授說,“一帶一路”倡議無疑將加快這一進程。

  人才缺乏是“走出去”最大短板

  “大家感到走出去遇到最大的困難、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我看了一下2016年《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的調查結果,56%的企業說的是缺乏國際化的人才。”李銘俊說道。

  在李銘俊看來,人才是企業全球化的“生命線”:“一個企業要走出去,你有非常好的人才,也有好的項目,那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有全球化的人才,項目暫時還不是非常完備,我想也是有希望的﹔但如果沒有全球化的人才,哪怕有了好的項目,我覺得風險也很大。”

  “中國企業真正在海外市場開展運營的時候,才發現我們的人才是奇缺的,這個可能是下一步最大的挑戰。”王高說,“語言就是第一個障礙。另外你懂不懂當地的法律、文化,能不能跟當地的人有效地溝通?”

  對此,李銘俊表示,培養和引進優秀的海外經營人才對於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合作區的順利運營都至關重要,要盡早地規劃人才的儲備,這是政府和企業都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人才培養不是一時可以達到的,要做相當多的工作。中歐今年就將開設‘全球化中國企業核心人才’課程。因為我們發現企業對此是有很大需求的,中歐也希望通過中歐的國際化平台和教授資源優勢,幫助中國企業全方位培養全球化人才,避免企業多交不必要的‘學費’。”(楊波)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