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坊蠟染文創作品
東道設計師現場演示民族圖案提取
依文參加科技周精准扶貧板塊
以彝族傳統文化元素開發的文創用品
毛紡織及?制技藝再創意設計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驚艷亮相的中式園林與餐具﹔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裡讓觀眾愛不釋手的來自貴州大山深處的創意刺繡產品﹔北京國際時裝周上濃墨登場讓設計界為之著迷的布依族文化……這一件件“復活”的民族文化作品,是北京市科委支持科技與設計融合創新的成果。近年來,北京市科委加快推進“設計之都”建設,強化“科技+文化+設計”模式創新服務,助力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探索北京科技、設計資源與民族地區需求對接的新機制。
傳下去:精准扶貧進行時
我國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裡一顆璀璨明珠。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民族傳統文化卻面臨著消失的威脅。以傳統刺繡為例,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僅靠刺繡無法維持生計,年輕繡娘離去,老繡娘也逐漸老去,民族傳統手工藝后繼無人,面臨著失傳。然而,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的強大吸引力卻從未消失。
在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中,“科技扶貧 精准脫貧”展區獲得了觀眾強烈“點贊”。走進展區,精美絕倫、富有貴州濃郁民族風情的服飾、純手工立體勾花女包、蠟染制品等手工藝品一一映入眼帘,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
“這些蠟染制品都是我們招收的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女生做的,”北京唐人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燕難掩自豪之情,“我們每年在貴州招收50—80名少數民族貧困女生,全額資助並教授她們刺繡、蠟染、絹人等傳統手工藝。幾年來,已經有近200名貧困女生順利畢業,成為傳統手工藝人才,年收入最高的達到10萬元。在成功幫助家庭脫貧的同時,也希望她們通過手藝改變命運,帶動周邊,改變家鄉的貧困現狀。”
依文·中國手工坊兩位身著布依族傳統服飾的繡娘現場“秀手藝”,用布依族的小繡片為參觀者進行T恤改造。“經過我們的培訓和設計師的改良,她們一天可以繡兩件,收入近百元,”依文·中國手工坊品牌總監包唐韜指著一張繡有布依族紋樣的繡片介紹稱,“我們還啟動了‘繡夢計劃’項目,在未來三年內,培訓1000名有潛力的貧困繡娘,在黔西南地區建立1000家繡夢工坊,每家繡夢工坊至少擁有5位繡娘,每家工坊每年保証有五萬元訂單,從而保証每個家庭年收入達到一萬元。同時不斷幫助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讓他們擁有永久脫貧能力。”
“科技扶貧,北京在行動”。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戰略,積極發揮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將科技扶貧同科技援疆、科技援藏、對口幫扶和區域合作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科技成果推廣、服務平台建設、創新要素對接、知識技能培訓等途徑,在對口支援新疆和田和西藏拉薩,對口幫扶內蒙古赤峰和烏蘭察布,同河北、河南、雲南、貴州等省區市開展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將北京豐富的科技、成果、人才、資本、服務等創新要素同當地資源稟賦相結合,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幫助當地貧困群眾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改善條件,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式”扶貧模式,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探索了新鮮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活起來:科技力量來加分
“數字沙盤、數字地圖”,點擊一個院落、一個房間,就可以從大屏幕上了解他們的歷史信息﹔“數字書法”,可以讓你臨摹《蘭亭序》,並給出評分﹔“數字繪畫”,根據每一隻鳥的特點進行了復原,點擊它,鳥就活了,可以蹦蹦跳跳,叫聲悅耳,進一步點擊,還可以研究它們的羽毛……
這些都來自故宮文創APP。近年來,故宮文創產品“火”了。2016年底,故宮文創產品已達8700多種,已上線的8款APP平均下載量上百萬次,線下商店最高銷售額每天超過10萬元,總營業額超過10億元,人氣空前火爆,以《故宮日歷》為例,2016年年底共印刷了28.5萬冊。2013年開始,故宮系列出品APP,2016年蘋果從上萬個免費APP裡評出三十家高質量APP,故宮系列佔到三項。這些“趕潮流”的方式讓故宮成為了熱搜榜上的常客,而其中的加分點歸功於科技、設計創新的力量。
文創產品的火爆離不開科技與文化的融合,離不開相關科技部門的支持。長期以來,北京市科委一直致力於以科技和設計創新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一方面鼓勵、支持相關企業針對需求,開展技術研發、服務。傳統文化保護方面,與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科技在文物保護、修復、安防等方面的應用,圍繞故宮文物保護修復科技需求,部署建設文物無損檢測與交互展示系統。與市文物局合作,建設文化遺產資源庫、文物元素數據庫,助力頤和園、盧溝橋歷史博物館等完成數字化轉型,幫助首都博物館開展古玉器鑒定研究、書畫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基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資源利用與傳承有機融合,圍繞文物、典籍、民俗、手工技藝等各類文化,創新應用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動文化元素提取、檢索與開發利用服務平台建設,搭建中國風土民情傳播平台、古典圖籍文化元素提取服務平台等,形成“傳統文化資源+現代設計元素開發+特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產業鏈條,並已應用於“北京禮物”、外交、國宴、北京2022年冬奧會等用品開發。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與北京雪蓮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設計聯合研究中心”,著力開展傳統圖案基因在服飾和工藝品領域設計應用研究,滿足雪蓮集團在傳統設計與現代時尚融合設計中的需要,已形成38個系列服飾產品,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過500萬。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蔣彥嬰老師基於幾百上千年歷史的文化基因,2015年策劃推出首個以非遺文化基因再創造設計的主題展,設計內容涉及到夏布織造技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桃花塢木版年畫等多項非遺元素,用創意百出的新設計,展現了非遺基因在衣、食、住等現代生活中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整合北京優勢資源與當地產業要素對接,推動產業協作。以科技入滇、科技援藏、京筑合作等為契機,發起“設計志願”活動,整合50余家優勢企業資源入滇、入黔、入藏、入筑,對接當地特色資源,促成依文、唐人坊等12家企業在貴州、雲南等地建立工作站、成立創新中心,聯合開展手工藝培訓,建設印染、紡織等技術服務平台,建立設計博物館、設計圖書館等,推動北京優質資源在當地落地,服務當地產業升級。其中,唐人坊在貴州開辦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每年免費招收近百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傳統手工藝制作,還專門聘請技藝高超的民間工藝美術家和手工藝傳承人,教授學生們學習瀕臨失傳的民族手工藝,截至目前,已培養數百名學生成為手工藝傳承人﹔2013年,唐人坊在惠水縣建立的民族服飾博物館,收集非遺傳人的作品用於觀摩和教學,館藏民族傳統服飾、繡片、蠟染及銀飾等西南地區珍貴的手工藏品數百件。2015年,木真了成立“湘西非遺工作站”,開發設計了大量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創新產品,獲得國家及地方的認可,並結合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手工藝及民族特征,設計了服裝、飾品等旅游產品。
2015年,“雲科·東道品牌創意創新中心”成立,這是北京市科委、雲南省科技廳支持東道品牌創意集團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科技入滇”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具體舉措,其中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在雲南開展品牌顧問與創意設計服務,深入挖掘並提取彝族傳統民族因素,通過創新設計將民族文化融入現代科技產品開發之中,推出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創意產品,讓彝族文化“活”在當代生活。
今年年初,北京市科委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達成長期合作關系,圍繞民族地區資源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實際需求,推動首都科技、設計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融合,探索科技創新成果向民族地區轉化的模式,匯集聯通更多優秀資源,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打造特色品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增加新供給、培育新消費,為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更多實效,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走出去:讓世界看見手藝之美
“讓世界看見中國手藝之美,讓民族文化活起來、走出去”,這是所有民族文化傳承者的心聲。
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由於經濟和歷史的因素,相對閉塞,難以走出當地,即使走出去,如果沒有設計的加工和提煉,傳統的民族元素的文化內涵難以被現代人接受和理解,正如東道品牌創意集團相關負責人所說:“創新設計更多的是把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相結合,通過創新設計的手法,對民族元素進行提取、設計、再生,幫助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不久前圓滿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市設計創新中心承擔了論壇的整體品牌形象、城市燈光、國宴國禮等項目的設計工作,在保障論壇順利進行的同時,以設計創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提供了高規格的“中國服務”。例如東道品牌創意集團以漸變色的金、藍色兩條絲帶為主元素,設計了“峰會”的會徽及整體品牌形象﹔北京工美集團為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及配偶設計了體現北京歷史文化或地域特色風貌的紀念禮品﹔清華同衡以中國水墨畫中“水墨山水”和“金碧山水”為主題,借用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染、皴、勾”承擔了北京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21平方公裡范圍內的夜景照明工程設計,包含環湖山體、岸線、建筑和以范崎路為主的景觀道路照明﹔華江文化為歡迎晚宴設計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餐具、座位卡、菜單及全場置景。
將布依族傳統的圖案以及元素進行提取和創新應用,讓民族的元素以現代的、時尚的新面貌呈現,是依文·中國手工坊“發現—整理—創新—應用”模型的成功實踐。在今年3月份結束的北京國際時裝周上,布依族民族元素首次通過時裝秀的形式展示給世界,國內兩百多家媒體、國外170多家媒體的共同報道讓全球8000多萬人同時認識了“布依文化”。時隔近三個月,包唐韜仍抑制不住激動,“9月我們還准備把布依族文化帶到倫敦時裝周,讓英國的設計師和企業也能用上布依族的元素去做創新設計,而且通過手工坊線上數據庫的匹配,能夠為繡娘帶來穩定的訂單和收入。”他透露,手工坊數據庫試運行以來,已有二三十家企業主動接洽,為1000多名繡娘開拓訂單承接渠道與繡片產品的銷售,通過中國手工藝聯盟企業和全球設計師資源,實現了對200多位繡娘產品的再設計、生產和國際輸出,建立了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設計師和消費者去認識、運用中國傳統手工藝。
未來,依文·中國手工坊還將在歐洲乃至全球范圍內,建設中國時尚文化展示中心,讓中國手工坊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又一座橋頭堡、鏈接器,將中國手工藝匠人的作品帶上國際舞台,讓他們被世界看見、被世界尊重。而經過現代美學翻譯、整理的少數民族紋樣庫,也將源源不斷地給來自全球的設計師提供創作靈感,讓世界聆聽中國故事,驚嘆中國設計,愛上中國產品,讓來自中國的時尚態度影響世界,讓中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據悉,2017年9月19日—27日在“民族地區文化創意與可持續發展專題研討班”培訓期間,將召開民族地區創意服務聯盟成立大會,該聯盟將成為建設民族文創產業創新服務平台連接供需雙方的鏈接紐帶,提供項目對接、人才培訓服務、展覽與國際推廣等活動,未來計劃引入文創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推進區域合作,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下一步,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方面,北京市科委將繼續以解決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中面臨的科技問題為主要內容,推動成熟適用的先進技術落地,提升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能力和技術水平﹔以豐富和改善民族地區的文化產品供給為目標,通過成立聯盟等形式,搭建創新服務平台,推進北京優秀設計研發資源與民族地區的文化創意發展需求對接﹔以民族地區的傳統優勢產業、豐富資源為基礎,促進成熟技術、設計創新落地轉化,形成特色品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增加新供給、培育新消費。以市場為導向,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以提升民族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為方向,建立人才交流、培養、引進互動機制,暢通優勢資源落地渠道,推動先進理念、經驗在民族地區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