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威脅運動員生命的‘隱形殺手’。”31歲的中甲球隊北京北控外援蒂奧特(科特迪瓦籍)在訓練中猝死引發人們廣泛關注,其中也包括首都體育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的閻守扶教授。站在專業角度推斷蒂奧特的死因,他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運動員在訓練中發生猝死,多數情況與心血管系統或腦部血管畸形和心肌疲勞等因素有關﹔而有的身體器官的畸形,如果不做專門檢查無法發現,如同“定時炸彈”,運動員出現猝死實際上是一個量變蓄積的過程,某一次的運動或運動的負荷強度僅只是“導火索”,引爆了“炸彈”。
蒂奧特之死給人們帶來了疑惑: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帶來健康,但為什麼還會導致猝死?避免悲劇重演,普通人鍛煉應該注意什麼?從發病到死亡,短短幾分鐘的搶救時間,我們該如何第一時間施救?
“運動性猝死並非簡單的運動過量,而是在運動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造成對呼吸、心跳和神志等生命體征的損傷,最終壓垮了整個身體。”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生理生化分會會員李荀博士向記者表示,猝死發生在運動中或運動后,而且從發病到死亡也就在幾十秒、幾分鐘之內,這是運動性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閻守扶介紹,運動性猝死的原因可以分為心源性和腦源性,其中以心源性猝死最為多見。如果身體存在著潛在病因,運動后心臟負荷增加,病變部位就開始出現問題,至極限時可能導致心臟畸形部位血管破裂,是出現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國內馬拉鬆猝死人數已達到14人,且大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閻守扶表示,馬拉鬆比賽,最后5公裡容易出現猝死的情況,因為這個階段參賽者體能接近極限,再加速沖刺,運動超過自身極限,心跳加速快,血氧若跟不上,就會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出現心臟驟停的現象。
“運動是有風險的。”閻守扶提醒,普通人健身,一定要根據身體狀況選擇運動量。運動前需要對自己的身體做一個評估:一是最近一周有沒有心前區不適、疼痛的症狀﹔二是近期有沒有感冒﹔三是有沒有身體不舒服的感覺。如果有,最好先找大夫,然后再決定是否去運動。此外還可以通過計算自己的最大心跳頻率值來確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負荷。
最大心率值在國際上統稱MHR,其計算方法是:最大心率值=220-年齡。而最大心率值的55%—65%是有氧運動應該維持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持續運動會最有效地燃燒體脂肪。比如:一位40歲的朋友,最大心率值為220-40=180,180×55%=99,180×65%=117,即他在運動時的心率應該保持在99—117左右。
閻守扶還列舉了幾個簡單的評估方式:在跑步時,能連貫地說出一句話,說明強度不夠大﹔如果說話斷斷續續,說明有一定的運動強度了﹔如果上氣不接下氣、一句完整話也說不出來,則說明強度過大。另外,“在運動的第二天,如果感覺渾身疲憊不堪,那說明昨天的運動量過大﹔如果第二天起床后渾身輕鬆,這說明昨天的運動適中”。
對於猝死,現在科技還無法做出准確的預判,不管是運動員還是普通人,面臨的危險幾率都是一樣的。因此,一旦身體或心前區有不適或疼痛的感覺,要立刻停止運動。
閻守扶教授建議:普通人鍛煉要講究“度”,不要輕易超越上限。同時,那些不常鍛煉的人,包括高血壓患者、有家族遺傳病的鍛煉者在首次高強度鍛煉之前,最好讓醫生做一個全面的檢查,“防患於未然”才是最重要的。同時,連續加班之后、精神狀態不佳或者大病初愈之后的鍛煉尤其要注意。
一旦出現猝死症狀,如何爭分奪秒搶救?李荀博士建議有經驗的人士可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沒有這方面經驗,則“放平患者身子,及時撥打120求助”。(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