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國地震科技創新大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透露,未來十年,將把創新工程作為國家地震科技重點行動計劃,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四大計劃,並將向社會完全開放地震科學數據,以推動全方位的科技創新。
鄭國光表示,爭取到2020年建成開放合作、充滿活力的國家地震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具有我國地域特色的若干地震科技優勢領域﹔到2025年,這些計劃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鄭國光提到的這四大計劃將是未來地震科技發展的“重頭戲”。其中“透明地殼”計劃是以“地下清楚”為目標,全面開展地下結構和構造的探查,發展新一代觀測技術,開展地殼深部探測,使“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得“透明”起來。而“解剖地震”計劃,則是以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為目標解剖典型震例,將對包括汶川、唐山、海城、玉樹等典型大地震,以外科手術式的精准度詳細解剖,利用大數據、超算等新技術進行數值模擬,逐步認識大地震孕育發生規律。
近年來,我國地震科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地震加卸載響應比方法和大陸地震活動地塊理論,開展地震預測實踐,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我國發展綠色人工震源探測技術,探索地下結構微小變化,在國際上首次突破內河流域主動源激發和數據接收技術。由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理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被國際科學界予以高度評價。
鄭國光同時強調了我國地震科技創新工作的不足。他說,從創新能力看,在基礎研究領域模仿跟蹤多、前沿原創少,經驗總結多、理論模型少。
從支撐發展看,在應用研究領域許多核心關鍵技術尚未突破,技術裝備產業化水平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不高。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等都是地震科技創新面臨的突出問題。(記者 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