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系統需要更加智慧化 而不能再“傻傻”拼速度

——香山會議上專家把脈智慧產業發展

2017年06月06日09:02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智慧系統 不能再“傻傻”拼速度

  “AlphaGo剛剛打敗了人類,在圍棋上贏了我們,可否推斷人工智能在生產活動中也能大獲全勝?”在5月31日至6月1日召開的第59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的一句詰問,引起與會專家的討論。

  迄今為止人工智能並沒有真正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也找不到一種類似“滴滴”一樣的爆款產品。針對此次會議的主題“智慧系統:挑戰與展望”,與會專家認為,生產與生活更需要智慧化的生產系統提供服務,而非“傻傻”地比拼計算速度的設備。

  如果說,之前的智慧系統只是集計算、通信、控制於一體的自動化系統﹔如今的智慧系統就是機器對物理世界感知與控制的聰明決策機制。反映到生產與生活中,工業、醫療、交通、家居等智慧系統正擺脫科技的高冷范兒,從不溫不火的狀態中加速起來,開始站在各個應用領域的三岔口上尋找最佳的突破點,走進社會生產、大眾生活。

  智慧工業

  該變革的不光是技術還有理念

  智慧工業有多火?從德國的“工業4.0”計劃、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國家戰略、歐盟的“Horizon2020”計劃到中國制造2025戰略,世界各國紛紛制定國家戰略來搶佔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變革的高地。未來的機會在哪裡?以BAT(百度、阿裡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紛紛指向以“智能化”為目標的產業鏈條。但是與之相悖的是,被視為科技趨勢的智慧工業,卻拿不出一份像樣的產能回報成績單。

  2016年,中國的石油消耗5億多噸,65%的石油全部依賴進口﹔鋼鐵佔世界產能50%以上,原材料近90%依賴進口,實際開工率隻有67%。“整個裝備制造產業生產效率低,低端產品滯銷、高端產品匱乏,還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大會執行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在報告中指出,2014年我國工業的工藝能耗佔工藝總耗能70%以上,2015年、2016年雖有所減少但跟國外仍有差距。

  走了14個省市,44家煤礦化工和煉油企業,實地調研后的錢鋒發現,從生產裝備上看,中國不比國際落后,有些裝備在國際上甚至達到領先水平。真正的問題在於,“需認清智慧工業不只是某些裝備具有先進技術,更重要的是理念要轉變,要探討各種離散裝備如何依靠信息化改變、提升。”

  將來,生產設備不再只是“加工”產品,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生產設備以網絡形式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產品的生產則是通過網絡通信向生產設備傳達如何採取正確操作。好比家具廠家為你“私人訂制”一款家具,你提出設計方案,它來選材、制作、運送,每個環節由信息連接並在廠家的“智慧”選擇中優化成本、提高效率。

  盡管這聽起來有一些不接地氣,無論客戶的主動設計還是店家的高能智慧目前似乎都還遠離生活,但是智慧工業在基礎原材料產業上的操作路徑其實已經被勾勒出來了。錢鋒表示,首先在底層做一個智能控制系統,將孤立在鋼鐵、石化行業中的生產設備連接起來﹔然后頂層搭建決策系統,它是一條敏捷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由能源、設備、電子商務等構成﹔最后再將人與社會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的雲端系統,以考量生產的社會影響。而三個系統的組合,就是人、機器、物理世界有機融合的智慧工業系統。

  智慧醫療

  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價值

  盡管無法取代醫生對患者進行診斷,但發展智慧醫療的更大意義在於提高了醫療行業的效率,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更大價值。在香山科學會議上,大會執行主席、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表示,要保証醫療資源的公平性與可獲取性,智慧醫療勢必挑戰整個醫療生態系統。

  5月11日,國家衛計委舉行專題發布會,明確在今年9月30日前,全國所有的城市公立醫院都要取消藥品加成,結束“以藥養醫”的歷史,對醫療費用支付體系進行調整,希望百姓享受到公平的醫療服務。

  無論智慧系統還是人工智能,在診斷方面都大有可為空間﹔而大數據和區塊鏈,也為技術共享與醫療透明化鋪平了道路。但目前的現狀卻是,醫療行業依舊缺乏數字化、標准化以及知識的分享,醫院檢查的數據不能共享互通﹔百姓無法精准的、個性化參與醫療所有行為,個人對自身的身體健康知之甚少……

  在劉積仁看來,通過數據的挖掘、理解和分析,智慧系統在診斷等方面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從過去“讓病人都到醫院來”,變成“讓更多醫療發生在社區”,進而“在醫院外面創造一個更強大的醫院”。作為整個醫療系統的“利益相關者”,政府部門應該依靠互聯信息,培養與“克隆”最好的醫生,挑戰原有模式,構造一個新的好的生態系統。

  不過,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義也提醒,諸如醫療等對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行業,智慧系統或者人工智能的介入需要慎重。要厘清醫生與智慧系統二者的主次關系,不要讓智慧系統成為醫生的“敵人”,或者跟醫生“唱反調”,要讓智慧系統充分扮演好輔助的角色。

  智慧交通

  突破技術局限改變無序交通

  對於智慧交通的解釋,觀點不一:有人認為智慧交通的主要目標是減少城市擁堵,也有人認為是保障交通安全,還有人認為是提高國家的運輸能力。何積豐院士給出的目標簡單清晰——實現人為中心、效率優先的原則,改變現在無序的交通秩序。

  如何改變?專家們認為,需要做到協同感知、信息融合、實時共享。

  專家表示,智慧城市建設要解決目前城市發展過程中遭遇到的諸多問題,其中交通擁堵就是制約城市發展重要問題。而智慧交通,即信息發布和交通誘導系統實現智能化是解決交通擁堵的關鍵,如何把收集到的信息有效傳遞給廣大出行者,出行者如何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接收這些信息,最終實現整個交通體系運轉的效率最大化,急需研究和解決。

  智慧交通目前面臨的技術局限主要集中在:解決硬件的可靠性問題﹔硬件形成的各子系統之間信息共享的能力。何積豐等專家認為,當前無人駕駛的發展,正是智慧交通面臨問題的典型表現。

  在調研時,何積豐看到上海的一個港口碼頭,整個場地都是無人車的自動化駕駛。當地的管理人員告訴他,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國產汽車的內銷。而在上海自貿區,載著免稅貨物的無人車穿梭在路面上,有效地杜絕了貨物丟失事故的發生。何積豐說,國內無人車的實際應用與發展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6月1日,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証下,百度和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Bosch)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智能交通領域展開合作。百度的目標是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件平台即智慧系統,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件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自動駕駛系統。

  不過,學術界對自動駕駛及其安全性仍然態度謹慎。“一輛自動駕駛汽車裡面能有數百條指令在執行,如果有一條指令出錯,可能就會車毀人亡。”王義在專題報告中提到,在智能系統的設計中,系統的可預測性與可組合性是一對矛盾體相互糾纏,而現有技術還無法同時攻克,技術的局限也成為現在困擾智慧系統的主要問題。

  “除非是在隻有計算機的純粹環境下,系統之間才會完全按照協定的規則交流並執行,但隻要人一加入,系統便因復雜而不可靠了。”王義對智能交通系統不無擔憂。(記者 何亮)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