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我們需要中國。”談及下一個階段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曾任IODP副總裁的漢斯·克裡斯坦·拉爾森(Hans-Christian Larsen)直言,中國將發揮更大作用,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照亮地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是2013—2023年“新十年”期間國際大洋發現計劃所肩負的使命。
那麼,再下一個十年,IODP將往何處去?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IODP 368航次正在南海北部海域進行鑽探,船上幾位與IODP頗有淵源的科學家,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當然,“中國”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大洋鑽探,存續半個世紀依然活力無限
始於1968年的深海大洋鑽探,中間經歷多次更名,但一直延續至今。它是地球科學領域存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產出成果最為豐富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
大洋鑽探,為何能夠如此堅挺,並在50年后依然魅力不減?
秘訣一,是它的不可替代性。
“鑽探,目前仍是直接了解地球內部的唯一方法。要知道,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二都被海水所覆蓋,你必須要到海底去,才能了解。”漢斯·克裡斯坦說。
中國IODP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打了個比方:如果地球是人的腦袋,那人類現在對它的研究,還僅限於“頭皮”。“地球深部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他認為,地球科學下一步要取得突破,還是要往更深處挺進,鑽到更硬的基底岩石中去。“地震發生機制和深部礦床形成機理,都得去地球深部尋找答案。可以說,大洋鑽探依然有無限潛力。”
另一個秘訣,則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海洋之大,涉及學科之多,即使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需要通過國際合作開展全球研究。而大洋鑽探,堪稱國際合作的典范。
漢斯·克裡斯坦介紹,大洋鑽探政策公開,數據共享,隻要你是該計劃成員國科學家,你就能申請航次。不僅如此,大洋鑽探計劃在它的不同階段,都會制定一份新的科學計劃。而具體到每個航次,都是由科學家提出航次申請,IODP科學評估委員會再對其進行評估。“可以說,科學家主導了這一項目,他們產生新思想,提出新問題,讓大洋鑽探在科學上與時俱進。”
下一個十年,中國迎來歷史性機遇
IODP的規劃以十年為期。下一個十年,指的是2023年之后的十年。關於它的討論,現在已經開始。
“IODP的運行和管理方式都可能發生變化。不過有幾點很清楚:我們仍然需要大洋鑽探平台,需要提升鑽探船的能力,需要存續現有的機制,把大洋鑽探的活力保持下去。”漢斯·克裡斯坦說。
在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間看來,IODP的下一個十年,是中國的“歷史性機遇”,“中國科學家可以大有作為”。
因為一個不爭的現實是,美國、歐洲和日本,都面臨著科研預算上的困境。
“隨著國力增長,我們在這方面適當投入,就可能彎道超車。”翦知湣說。他和林間都提出了這樣的期待——在2023年之后,中國進入IODP的領導層,擁有更多話語權。
中國對大洋鑽探的參與,從上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從一開始的“參與成員”到現在的“全額成員”,20年來,中國逐步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已在南海組織了4個航段的三次大洋鑽探。林間希望,通過大洋鑽探,中國能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學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重要的引領作用。
“當然,如果進入IODP領導層,也是對中國的挑戰。”林間說。屆時,中國將更加需要具有遠見、能肩負起歷史責任的科學家隊伍,產出自己的科學思想。這都非一時一日之功。
翦知湣則強調,中國進入領導層的底氣,是建造自己的大洋鑽探船。
大洋鑽探船,堪稱海洋科學的航空母艦。中國已提出了造船計劃。“造鑽探船非常復雜。拋開資金問題不談,技術上也有重重挑戰。”漢斯·克裡斯坦建議,“要造一艘怎樣的船,實現怎樣的科學目標,恐怕中國現在就得開始思考了。”(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