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實驗項目首登國際空間站 開展基因突變規律研究

2017年06月05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我科學實驗項目首登國際空間站 開展基因突變規律研究

北京時間6月4日凌晨5時7分,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研制的“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在美國搭載“龍”貨運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據悉,這將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項目首次登上國際空間站。該載荷將在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下,在軌開展抗體編碼基因的突變規律研究。

據介紹,此次進駐國際空間站的載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和國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專項支持下,由鄧玉林帶領團隊自主創新研制。據悉,這是該團隊所研制的載荷繼2011年“神舟八號”搭載、2016年“長征七號”首飛搭載以及2017年“天舟一號”搭載之后又一次實現“太空之旅”。

記者了解到,空間飛行過程中航天員將面臨多種健康威脅,其中空間輻射和微重力是導致航天員生理功能失調的重要因素。鄧玉林表示:“在‘神舟八號’載荷實驗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在空間環境中DNA變異的一些新現象,從而推斷空間環境之於基因突變可能與生物分子進化有著重要聯系。鑒於抗體是人體中較為保守的重要生物學元素,我們提出大膽設想,將抗體編碼基因片段作為研究空間環境對分子進化影響的模型,開展了此次空間實驗。”

據團隊主要成員、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副教授李曉瓊介紹,此次載荷是採用微型微流控PCR儀,對抗體DNA片段進行在軌飛行狀態下的基因擴增,來模擬人類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在空間飛行結束后,將對基因突變規律進行分析,進而探討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下的基因誘變機理。

“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利用空間環境開展‘微進化’研究,一方面有助於我們認識空間環境對於生物進化規律的影響,另一方面,當我們掌握基因突變規律,對其做出相應改變和修飾,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對預防和控制疾病有著重要意義。”團隊成員生命學院博士王睿說。

據悉,本次搭載共有兩組12塊芯片,60個通道,將對20個基因在空間環境下進行突變規律的研究。(記者 晉浩天)

(責編:王雅婷(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