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雙重人格":是"哆啦A夢"還是"終結者"?

2017年05月31日08:40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是“哆啦A夢”還是“終結者”?——如何認識人工智能的“雙重人格”

  新華社貴陽5月30日電 喜歡看小品的人肯定對“喜劇皇后”蔡明的《機器人趣話》不陌生。節目中她扮演的名叫“菜花”的智能機器人時而能說會笑,把“主人”郭達逗得“團團轉”,時而程序失控,毫無“套路”地又將主人打倒在地,讓人啼笑皆非。

  如今,面對AlphaGo多次戰勝圍棋高手、服務機器人“小胖”傷人等事件,人們不禁要問,昔日熒屏上“雙重人格”的人工智能會否成為現實?未來,人工智能究竟是“哆啦A夢”還是“終結者”?

  “玩轉”生活的“親密伴侶”

  日前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的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記者看到,近6萬平方米的展廳猶如“智能嘉年華”,包括BAT在內的近300家參展商帶來的各類信息化、智能化設備“同台競技”“各顯神通”,讓人目不暇接。

  “你好!我是曉曼,很高興認識你!”記者路過科大訊飛公司的展台時,一個白色的智能機器人竟主動打起“招呼”。除了回答問題外,“她”還唱歌、轉圈,主動向人“示好”,甜美的聲音和智能的對答讓人倍感親密。

  “曉曼是一款陪護機器人,能與獨居老人‘聊天’,陪兒童‘玩耍’。”該公司工作人員王竹梅告訴記者,“她”的智能表現是對語音識別、大數據以及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

  此外,當王竹梅對著話筒朗讀一段文字時,一旁的屏幕上立馬實時轉寫出對應的中文,讓轉瞬即逝的語音留下了痕跡。“這叫‘訊飛聽見’,能‘聽懂’中文,還能翻譯成日、英、韓等語,轉寫准確率高達95%以上。”她說,出國帶著它就像有個“隨身翻譯”陪著。

  據了解,在此次數博會開幕式上,“訊飛聽見”還給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擔任“同聲傳譯”。然而,這些只是人工智能具體應用一個縮影,當前包括快遞分揀、高考改卷等更多工作,人工智能正“幫助人們更加便捷地生活。

  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郁說,近年來,正是有大數據、雲計算等強大支撐,人工智能“成長”越來越快,並逐漸在各行業中具體應用,給全球傳統產業、市場消費等帶來了“智能化革命”。

  屆時,生活中將出現更多像“哆啦A夢”一樣智能的“親密伴侶”。

  爭搶“飯碗”的“智能殺手”

  “人工智能似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參加數博會的360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韓玉剛說,當前不少行業與人工智能結合,但真正把人工智能用起來且用好的卻不多,這其中既有技術缺陷,也有法規的不完善。

  韓玉剛舉例說,之前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高速路上,一輛特斯拉Model S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撞上並鑽入一輛18輪大拖車底,車主當場死亡。“這樣的情況也許只是智能技術試驗中的個案,但當無人駕駛一旦普及,災難來臨時,人沒有方向盤該怎麼辦?”他帶著疑慮說,無人駕駛如果撞上了人,法律又該如何給出事故責任判決呢?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明川說,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通俗理解,就是讓機器不停的學習人某個領域的大數據,然后代替人類在這個領域高效的完成工作,但機器學習后就能百分之百把工作做好嗎?

  “盡管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但也輸了一局。而如果這樣的‘輸’是體現在無人駕駛上,那后果不堪設想。”楊明川說,人工智能如在做手術時發生故障,瞬間就是冷血的“智能殺手”。

  除了智能技術等缺陷可能導致“智能殺手”外,具體行業中的“機器換人”,也會讓人工智能與人搶“飯碗”,也就是說今后很多行業和職業可能會消失,不少人可能失業。

  數博會上,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說,未來30年將被重新定義,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機器換人”將使很多行業“大洗牌”。“未來30年,全球失去就業的速度會比增長新就業的速度快,反過來將到30年以后。”他預測。

  據《科學》雜志估計,到2045年,人工智能將代替人類50%的工作崗位。而中國則是77%。有人認為,這個時間節點還將大幅度提前。

  應盡早給智能技術“立規矩”

  “未來,人工智能會造成失業,但也會產生新業態,增加就業機會。”胡郁說,目前的人工智能還處於弱智能狀態,雖然智能,但沒有像人一樣的智慧。想讓人工智能更好服務人類,比起完善技術,還應盡早給智能技術“立規矩”。

  胡郁說,人工智能誕生至今有60年了,但其與具體行業的應用才剛開始,應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尤其是打造更多技術開源平台,培育更多智能產業生態,讓人工智能更好的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面對行業結構變革帶來的失業,國家還應提前做好更多政策保障。

  “大數據就好比人工智能的‘燃料’,決定其奔跑速度。”韓玉剛說,但智能應用越多,數據安全風險也越大,要加緊立法給數據安全應用劃定“紅線”,保障大數據應用安全。

  楊明川說,人工智能今后要像“人一樣工作”必然涉及倫理、道德等問題,相關部門還應圍繞這些社會問題提前展開調研,讓今后這些有別於人類的“智能人”辦事服務時也“有法可依”。(記者 駱飛)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