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5月25日電 根據25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7中國自然指數”,中國近年來發表的論文總量在不斷增加,由中國與國際學者合著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自然指數由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志出版方發布,是依托於全球68本頂級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的數據庫。
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到2016年,自然指數追蹤的中國論文中,超過50%是由中國學者與國際同行合作完成的。
據增刊介紹,2016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形成該指數中最主要的中外雙邊合作關系,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合作緊隨其后。
不過,指數顯示中國國內機構間的合作深度仍遠高於國際合作。在該指數中,前56組國內機構間合作的分值都高於排列第一的中外機構合作分值。指數還顯示,中國與美國科研機構合作最多,其次是德國。
在國內城市間的合作上,北京的科研機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最大,而且去年與其他國內機構的合作也最多。位於其后的是上海和南京。但在這些大都市之外,其他城市的科研機構也憑借自己的專長,成為實力雄厚的合作者。例如,昆明因其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一直是植物和生態學專家們的科研福地。
該增刊在自然指數所追蹤的68本期刊之外,還首次從規模更大的數據庫,即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的Web of Science學術信息數據庫,來觀察中國的科研表現。
科睿唯安中國首席科學家岳衛平博士說,由於中國科研產出整體基數大量增加,從數據來看,中國與國際學者合著論文比例仍有大幅上升空間,這可能與語言障礙和機構資源分配因素有關。
《自然》增刊說,有跡象表明,未來10年中國整體的國際合作率將會增加,這是因為中國政府為提升中國科研的全球影響力推出了各項政策,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建設戰略決策,以及旨在促進合作的豐厚資助計劃。(記者 張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