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國可燃冰試採成功是漫長旅程第一步

2017年05月25日14:00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綜述:中國可燃冰試採成功是漫長旅程第一步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本月18日,中國宣布對南海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穩定產氣,這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試採,引發世界各國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英國廣播公司對此報道說,南海蘊藏的可燃冰被認為對未來全球能源供應非常關鍵,而中國這一突破是漫長旅程邁出的第一步。

  可燃冰學名叫作天然氣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英國廣播公司在報道中強調了可燃冰開發的重要意義,認為可燃冰具有潛力成為一種“革命性”的能源資源,將對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很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后一種主要的碳基燃料資源。

  墨西哥經濟研究和教育中心能源問題專家胡安·卡洛斯·莫雷諾-布裡德認為,中國對可燃冰試採成功是在能源領域邁出的重大一步。他說,這一突破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進步領域的巨大投入。而面對世界環境惡化和部分新能源開發成本高昂等情況,可燃冰開採未來或將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新的清潔能源選擇,為一些受環境問題困擾的國家帶去福音。對拉美國家和地區來說,這次試採成功在創新能源開發和打破技術壁壘等方面可能預示著良好前景。

  可燃冰已探明儲量巨大,各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系統性研究怎麼開採這種資源以獲取天然氣,除了中國,美國和日本也在嘗試開採,並在今年5月宣布一些進展。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12日宣布,正與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等機構合作在墨西哥灣深水區開展可燃冰開採研究,11日已開始一次鑽探。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成功從該國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但試驗持續12天后因出砂問題中斷,未能完成原定目標。

  對於有關國家在可燃冰開採領域的實踐,有觀點認為,若想使可燃冰成為可用能源,還需解決提高開採效率、降低開採成本、防范甲烷泄漏等重大課題。

  得克薩斯大學杰克遜地質學院地質學家鮑勃·哈爾戴奇參與了墨西哥灣最近一次對可燃冰的科考活動。據他解釋,利用可燃冰生產甲烷有兩條途徑,一是給可燃冰儲層升溫,二是降壓,從而把其中的甲烷釋放出來。

  “我不清楚中國和日本採用了哪種方法,有可能採用了其中一種,也有可能兼而有之。”哈爾戴奇說,如果中國和日本的技術滿足“經濟可行”的要求,那麼這意味著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認為,兩國現在的技術能在一段時間內生產“有吸引力數量”的甲烷,但還需進一步“打磨”才能實現大規模生產。

  俄羅斯國家能源安全基金副主任阿列克謝·格裡瓦奇則表示:“開採能源得考慮成本,要讓消費者用得起,目前的可燃冰開採方法成本較高。”他認為,開採可燃冰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研發項目,要產生經濟效益還需要一個過程。

  紐約州立大學斯托尼布魯克分校化學和分子工程項目聯合主任德溫德·馬哈詹教授也認為,可燃冰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能源來源,但這不會馬上實現,在南海進行長期試驗、到2030年前后實現商業化開採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綜合新華社記者張瑩、林小春、張家偉、吳昊、欒海報道)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