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見聞記:“蛟龍”號深潛馬裡亞納海溝

2017年05月25日08:41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深潛馬裡亞納海溝——海底世界見聞記

  5月23日,“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獲取岩石樣品。(劉詩平/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24日電 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是人類所知極少的地方。5月23日,新華社記者搭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北坡下潛,有史以來首次對4000米級的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深入的現場探查,初識“挑戰者深淵”4811米的海底世界。

  土一樣的“假”岩石,“蛟龍”號半小時“撿”了3塊

  9時53分,經過153分鐘的下潛,“蛟龍”號成功“著陸”。因為沉積物比較薄,海底比較硬,“蛟龍”號坐底時並沒有產生漫天的塵土。

  “蛟龍”號到達的地方,是一個小山坡。原地取完底層水樣后,“蛟龍”號開始爬坡。10度左右的坡上,視野所及是沉積物和散落的石頭。“蛟龍”號在半小時內,“撿”了3塊小的岩石樣品。

  10時35分,海底深度變為4792米,一塊長度超過一米的長條狀黑色岩石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主駕駛唐嘉陵讓“蛟龍”號靠近,打算用機械手掰下一小塊作為樣品。當機械手夾住岩石一頭后,沒想到岩石被整個舉起。當最后機械手掰下20公分左右的岩石一看,簡直就是硬結的“土塊”,只是外面長了些黑色的結皮。

  “蛟龍”號繼續爬坡,地貌由“沙漠戈壁”變為岩石林立。舷窗外,黑壓壓的一片。帶回岩石樣品,是這次深潛的任務之一。“蛟龍”號在一片岩石前停了下來,拉開架勢准備取樣。讓主駕駛感到吃驚的是,機械手很容易就掰下了其中一塊。“只是表面上一層結皮,裡面像是夯土似的,簡直就是在偽裝成岩石。”唐嘉陵說。

  看似堅硬的岩石,其實硬度並不硬。對於幾次取岩石樣品都被這種假象所迷惑,我們把這種外表像岩石、內裡又不太像岩石的東西,笑稱為“偽裝的岩石”。

  深潛回到水面后,科考隊中研究地質的楊耀民博士說,它們當然是岩石,只是長時間被海水侵蝕,“體內”的一些元素流失而硬不起來,這些岩石是蝕變玄武岩。

  會跳舞的海參、悠閑站立的海綿:海底世界並非荒蕪一片

  海底世界,並非荒蕪一片。不時見到的海參、海綿、海星、魚、蝦等動物,雖然它們都是深海常見的生物,卻仍讓“蛟龍”號裡的人們欣喜不已。

  海星和海綿,是這塊地盤上最多的動物種類。在3個多小時的作業過程中,“蛟龍”號走過不到兩公裡的范圍內,我的筆記本上記錄的最多的就是它們。

  10時12分,4789米,看到右舷窗有隻黃色的海星。

  10時20分,4798米,看到一隻白色的海星。

  10時44分,4786米,一隻海綿悠閑地站立著。

  10時58分,4783米,取到一個長著8個腕足的白色海星樣品。

  11時08分,4763米,一隻白色的海綿飄著水中,非常優美。

  ……

  然而,讓我們印象最深的,則是海參,不僅它們大而漂亮的外形引人注目,更在於它把緊張的逃跑,變成了優美的舞姿。

  11時12分,4758米,一隻紫色的大海參出現在前方。當看到“蛟龍”號慢慢駛近后,這隻海參立即以舞蹈的方式,迅速地溜走了。

  11時21分,4743米,一隻超過30公分長的紫色海參出現在“蛟龍”號的視野內。當它看到“蛟龍”號駛近時,同樣,以跳舞的方式開溜。

  海參是這裡的優勢物種,對於這些會游泳的大型動物,對震動依然非常敏感,以為是敵人要來襲擊,一聽到“蛟龍”號靠近,就以跳舞的方式逃開。不過,這次它逃的方向不對,徑直游到了“蛟龍”號樣品筐前、撞在機械手上。

  “自投羅網,60多次潛航海底,這還是第一次遇到。”唐嘉陵說,生物學家研究這隻海參樣品時,不知道會不會研究它的優美舞姿。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這裡看到的魚蝦和蛇尾:

  11時07分,4770米,看到一隻15公分左右的白色面具魚。

  11時45分,4717米,看到一隻比較大的獅子魚。

  12時08分,4725米,看到一隻紅蝦。

  12時41分,4704米,取岩石樣品,上面有一隻蛇尾。

  無用武之地的插管,有些取樣未能如願

  用插管(pushcore)取沉積物樣品,是每個潛次進行科學調查時都要進行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向深海出發前,一些研究微生物的專家對沉積物樣品充滿了期待。然而,這次讓他們徹底失望,因為連試3次,依然一無所獲。

  海底表面除了岩石,就是沉積物。然而,底部硬、沉積物薄。

  10時25分,4797米。“蛟龍”號開始第一次用插管取沉積物樣品。當機械手拿起插管往沉積物插時,厚度不夠,獲取沉積物樣品失敗。“蛟龍”號在塵土揚起中離開,一時間就像是坐在飛機上看到下面奔涌的雲彩。

  11時08分,4763米,走在山谷裡的“蛟龍”號,准備第二次獲取沉積物。然而,沉積物太薄,插管插不深,依然沒有成功。倒是主駕駛在取沉積物時,旁邊一隻亭亭玉立的海綿,吸引著我的注意力,我趕緊在筆記本上記錄了下來。

  “蛟龍”號隻得繼續前進。12時11分,4729米,沿著山脊往前走的“蛟龍”號,再次從樣品筐中取出插管,准備試採沉積物樣品。然而,這次也不具備獲取條件,厚度不夠,試了一下,隻得作罷。

  此后,一直到目標點——此行最淺的地方,“蛟龍”號始終未能如願。

  13時整,“蛟龍”號告別海底,拋載返航,用時156分鐘到達海面。(記者 劉詩平)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