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去了南海珍貝海山“尋寶”

2017年05月23日07:5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2017年4月29日、30日,連續兩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帶著科學家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貝海山,攀爬高度接近1500米。那麼,“蛟龍”號為何要下深海、探高山?“蛟龍”號在深海爬坡時會遇到哪些困難?它在登山時又有何“絕招”?最后取得了哪些收獲?

201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所展出的“蛟龍號”潛水器1:1模型。

(鐘哲/人民網)

“蛟龍”號為何要下深海、探高山?

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石學法在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介紹,珍貝海山是南海中部海山鏈上的一座典型海山,蘊藏著豐富的海洋生物群落。此次,通過“蛟龍”號來下深海、探高山,可以近距離觀察珍貝海山並進行採樣,對於深入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鏈的成因、南海的構造演化以及南海的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蛟龍”號在深海爬坡時會有哪些困難?

據《北京晚報》報道,由於是在深海爬坡,所以要格外注意海流。在爬坡過程中,有的地方海流很大,如果不隨時調整方向,潛水器就會被海流吹偏。此外,操作潛水器深海爬山的人員不僅要觀察海裡的地形、地貌,還要注意離底高度、成像聲吶、潛水器速度、航行方向等各種數據。這就需要操作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為不僅有前后、左右的操作,還有上浮下潛的操作,難度較大。

“蛟龍”號登山的“絕招”有哪些?

“蛟龍”號主要有定點取樣、精細作業兩個“絕招”。據新華網報道,以前想要在南海海山對岩石進行取樣,大多都會用拖網的方法,但拖網存在站位信息不准的情況,往往令人空手而歸,直接限制了科研人員對海山成因的深入研究。而“蛟龍”號能比較系統地觀察和取到新鮮的岩石樣品,且“蛟龍”號作為深海載人潛水器,行動敏捷,離海山距離很近,可以在海中進行懸停、搭靠,為科學家定點觀察、有選擇地精細作業提供條件,使研究重點更突出、樣品種類更豐富、工作效率更高。

“蛟龍”號登山有何收獲?

“蛟龍”號此次登山可謂收獲多多,這些樣品對於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珍貝海山上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條件。

據新華社報道,此次“蛟龍”號拍攝到了大量的視頻、圖片,科學家親自下水,第一潛次採集到了新鮮的玄武岩樣品、生物樣品、近底海水和沉積物樣品﹔第二潛次採集到了玄武岩樣品6塊、半固結有孔虫砂1塊、生物樣品若干(竹柳珊瑚1株、丑柳珊瑚1株、海膽2隻、蛇尾3隻、海綿1個)、短柱狀沉積物插管1管、近底海水8升。(張茜)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