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會產生焦慮情緒。輕度焦慮可提高人的行動能力,但是當人長期受焦慮情緒困擾時,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焦慮症。
2016年5月24日下午,援疆心理醫生韓耀靜在為新疆阿拉爾市塔裡木高級中學高三學生作心理輔導,緩解學生考前心理壓力和焦慮煩躁的情緒。(王志清/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據新華網報道,人類有7種情緒,喜怒哀樂悲恐驚。在這7種情緒裡面,除了喜和樂是一種歡樂、愉快的情緒,其他5種情緒裡面都含有焦慮成分,所以,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如果只是偶爾焦慮,就不用過於緊張,但焦慮症則是某種情緒引發的心理疾病。據深圳新聞網報道,焦慮症的主要表現為既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長期焦慮會導致失眠等症狀,從而影響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緩解焦慮情緒以防止患上焦慮症呢?
首先,我們要找到焦慮情緒的來源。每個人引起焦慮的原因都有所不同,但其實核心的原因大多都是由於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和擔憂。
對現實的不滿多來自於我們對所做事情的結果不滿意所產生的挫敗感。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找出事情沒有做好的原因,積極改變做事方法、提高做事效率、增強自信心﹔如果不是做事方法有問題,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對事情的預期過高,或者是不是由於現階段內根本無法完成這件事情,而徒增自己的挫敗感和焦慮感。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和擔憂主要是源於我們對自己能力的預期與實際結果的落差。在這種情況下,首先,一定要根據個人實際能力來對未來的事情做出合理的預期,凡事都有多種可能性,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不能隻想到事情最好的發展方向﹔其次,可根據事情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時間,在將目標細化的同時,做好各種情況的應對措施,防止事件突發時造成不必要的慌張和焦慮﹔最后,凡事先做好最壞的打算,隻要能承受最壞的結果,也就無需擔心,隻需放手去做。
最后,在平時生活中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遇事學會自我調節,這樣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而一旦出現持續的、無明確對象的緊張不安,或一個月內反復出現強烈的驚恐或焦慮情緒,並伴有瀕死感和失控感,這就已經不是一般的焦慮情緒,而是焦慮症了,這時一定要及時就醫。(王景閣)
本文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醫學心理學博士、中華醫學會心理健康分會秘書聶聰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