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 如何提高成功率,做到叫好又叫座?

2017年05月22日16: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黑科技” 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網上中國)

能隨時顯示所容納各種生鮮食品的存量、提示食品剩余保質期或者是否需要“補貨”的冰箱﹔可以測出踢球者的觸球數據,防止“門線悲劇”的智能足球﹔能通過視覺掃描技術,自動完成取貨、放貨的智能物流機器人……日前舉行的中國深圳電子消費品及家電品牌展上,諸如此類的“黑科技”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眼球。

“黑科技”泛指一些異想天開的創新科技。在如今的消費電子市場,各種帶有“黑科技”的產品層出不窮。它們的出現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對“黑科技”的追捧,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質疑:一些以“黑科技”為宣傳賣點的產品雖然在公布之初賺夠了關注度,但卻因為實用性不夠、存在安全隱患等原因,最終淪落到鮮有人問津的境地。

“黑科技”是否隻能是一種噱頭或者“雞肋”?“黑科技”如何才能做到叫好又叫座?

百家爭鳴拼技術

“黑科技”一詞最早是在日本動漫《全金屬狂潮》中出現的術語,原意是指非人類自力研發、凌駕於人類現有的科技之上的發明,引申為以人類現有的世界觀無法理解的獵奇物。現在“黑科技”已經更多地成為了一個網絡新名詞,相比於生澀難懂的技術原理和參數,越來越多的網友喜歡用“黑科技”一詞概括讓大家感到“不明覺厲”的新硬件、新軟件、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

與此同時,產品研發者和商家也抓住了“黑科技”給消費者帶來的神秘感和獨特體驗,紛紛以“黑科技”作為招牌來武裝自己的產品。這種現象在智能手機市場上尤為普遍。在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手機品牌OPPO展示了一種可以基於雙攝像頭和潛望式鏡頭的五倍無損變焦技術﹔魅族手機也在此次大會上展出了全新的快充技術,打算以快速充電為突破口,提升自己產品的“黑科技”含量﹔而韓國三星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新一代智能手機產品蓋樂世S8,在其側面加入了一枚獨立按鍵,可呼出全新的人工智能助手,通過簡單的語音、觸摸和文本命令來執行各項服務和應用程序,還添加了面部識別、虹膜識別等感應器……

不只是智能手機,在汽車、家電、軟件應用等眾多市場中,以“黑科技”比拼為核心的競爭已經愈演愈烈,各路“玩家”紛紛參與,大有“百家爭鳴”的感覺。

越來越“黑”為哪般

產品技術創新競爭為何越來越“黑”?廠商如此執迷“黑科技”背后的原因是什麼?

在消費電子領域,隨著產品廠商、品牌的不斷增多,產品之間的差異化也越來越小,競爭趨向同質化,廠商為了贏得市場,需要通過“制造”產品自身的賣點來凸顯優勢和個性化,所以“黑科技”就逐漸成為廠商用來激發用戶興趣的催化劑。

廠商雖然如此熱衷“黑科技”,但卻有不少產品面臨尷尬。一些“黑科技”看上去很“酷炫”,但使用性卻不足﹔有的產品純為營銷造噱頭,技術卻沒能得到推廣應用﹔還有一些產品設計者過分追求個性,難以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比如去年爆紅的VR(虛擬現實)技術,一時間引得了大量廠商和資本的涌入,然而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卻是一場“海市蜃樓”:因為設備價格昂貴、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不足、VR內容匱乏和產能不足等原因,VR熱潮迅速降溫。

當然,“黑科技”的意義並不隻在於噱頭甚至是“雞肋”。技術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反復探索和試錯的過程。有些“黑科技”雖然可能最終無法得到推廣應用,但卻為技術創新積累了經驗。比如手機屏幕的解鎖最早採用的是密碼形式,雖然方便但安全性卻較低。某手機品牌曾推出過掌紋識別技術這項當時的“黑科技”,但准確度和使用體驗卻難以保証,但這種技術恰恰為之后廣泛應用的指紋識別開辟了一條新路。

滿足需求是關鍵

那麼,“黑科技”產品怎樣才能提高“成功率”,做到叫好又叫座呢?

綜觀一些失敗的“黑科技”例子,大多是沒有從滿足用戶需求這個核心出發。有專家分析指出,這些“黑科技”的研發虛構了用戶需求或者並沒有擊中民眾需求的痛點,其結果隻能是成為不痛不痒的“裝飾性的新功能”,一旦用戶的新鮮勁過了,最終還是要落腳於用戶體驗。可見,“制造”出來的需求,不一定能成為真正的用戶習慣。

此外,安全問題是“黑科技”必須要跨過的另一道門檻。一些技術在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就被推向市場,會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比如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技術雖然看起來頗為先進,但是一旦有不法分子破解了其中的技術屏障,在獲得消費者其他信息的條件下,就可能侵害消費者的利益。在今年“3·15”維權活動中,人臉識別的安全漏洞就被曝光,不少互聯網企業紛紛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已經預見了這種風險。360首席科學家顏水成就表示,現階段人臉認証技術還不能在所有場合做到非常成熟。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認為,在缺乏成熟的信息安全技術的支持下,企業不應該急於將這類帶有安全隱患的技術,作為“噱頭”來吸引大眾。(記者 孫懿)

(責編:王瑩(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