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表示,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預計22日凌晨抵達馬裡亞納海溝作業區,“蛟龍”號計劃於23日在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進行本航段第一潛。
“向陽紅09”船是5月16日從深圳起航向作業區進發的。本航段是“蛟龍”號自2013年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以來的最后一個航段。現場指揮部與深潛作業部門、科學家團隊對本航段潛次進行了詳細設計和安排,計劃“蛟龍”號23日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北坡進行本航段首潛。
據“蛟龍”號第三航段工作計劃表顯示,本航段將在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共進行10次深潛,每次下潛作業的具體日期和潛航員已經做出安排,以利於科學家與潛航作業部門人員溝通,提前做好准備。
鄔長斌表示,細化每個潛次作業計劃,更好地提高潛水器水下作業能力和作業效率,科學家團隊應提前與深潛作業部門做好溝通,按設定的潛水器水下作業時間安排作業任務,確保作業安全、計劃合理高效。
此次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自今年2月6日開始,共分三個航段,前兩個航段已分別在西北印度洋和我國南海進行了相關科學調查。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與某些探險型潛水器不同,中國蛟龍號深海探測器不是單純追求深度數字,其主要任務是深海科研和作業。它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蛟龍號”屬於第一梯隊。
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器約90 艘,其中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的僅有12艘,更深的潛水器數量更少,目前擁有6000米以上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除中國外,其他4國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日本深潛器的6527米,因此“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海試成功到達7020米海底,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新的世界紀錄。
“蛟龍”號十潛世界“最深處將探尋什麼奧秘?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科考人員的“向陽紅09”科考船將於22日抵達馬裡亞納海溝作業區,正式開展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科學調查。未來20天內,“蛟龍”號將在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深淵區進行10次大深度下潛。
“深淵環境以壓力大、溫度低、無光黑暗、構造活躍、地震密集、生命奇特為特點,代表了地球上非常獨特的海洋極端環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說,近年來,隨著深淵探測技術瓶頸被逐步突破,深淵科學正在成為國際地球科學、尤其是海洋科學中蘊含重大突破的最新前沿領域。
中國科學院設立的“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先導專項,科學目標便是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開展深淵科考,並結合室內深淵環境模擬試驗,重點開展深淵生物、環境和地質等綜合性學科領域的前瞻性科學研究,探討深淵生命、地質、環境之間的協同演化關系。
彭曉彤指出,本航段將利用“蛟龍”號大深度、定點作業的優勢,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下潛,採集高質量的深淵微生物、底棲動物、沉積物、岩石、海水和氣體樣品,獲取高清視頻資料和多參數環境數據,同時回收一套去年布設的6000米級氣密性取樣器。
5潛雅浦海溝完成3大調查任務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新華說,雅浦海溝深淵區有著極端高壓、低溫、無光照及相對封閉的生態特征,生存著大量特有物種,同時保存著一些“活化石”物種,是研究生命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我們的科研目標,是利用‘蛟龍’號查明雅浦海溝特定區段不同水深帶生物群落的組成、分布和差異,揭示超深淵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性和不同的空間分布機制。同時,明確碳、氮、磷等關鍵元素和海底甲烷等氣體釋放對雅浦海溝微生物群落分布及能量供給的影響。”陳新華說。
據介紹,本航段“蛟龍”號將在雅浦海溝作業區進行5次下潛,完成3大調查任務:
1、雅浦海溝海底環境調查。利用“蛟龍”號在雅浦海溝南部兩側溝壁,開展近底觀察和多參數環境測量,了解海溝兩側的微地形地貌和斷層等地質現象,採集海溝兩側不同水深區的岩石、沉積物等樣品,為研究雅浦海溝沉積環境和地質演化提供樣品。
2、雅浦海溝不同水深段巨型底棲生物多樣性和成帶分布調查。利用“蛟龍”號在雅浦海溝南部兩側溝壁進行近底觀察,拍攝高清視頻和照片,採集生物樣品,為巨型底棲生物多樣性及空間分布研究提供樣品和資料。
3、採集高質量的微生物、沉積物和海水樣品,為研究深淵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性及其對關鍵生源要素和海底化學環境的響應機制提供樣品。
“蛟龍”號潛深淵助力科研突破
“超深淵蘊藏著豐富的珍稀物種和基因資源,也是目前探索最少的海洋極端環境。”陳新華說,從超深淵生態系統中可以發現新物種、新基因,它們在生物醫藥、綠色工業和農業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在雅浦海溝和馬裡亞納海溝展開的深淵區前沿科學調查研究,都是利用了“蛟龍”號大深度作業的技術優勢。陳新華所在的科研團隊在去年進行的中國大洋37航次科考中,已經利用“蛟龍”號在雅浦海溝進行過5次大深度下潛。
彭曉彤說,目前,國際上能夠進入深淵作業的載人潛水器,僅有6500米深度的日本Shinkai6500載人潛水器和我國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擁有的下潛深度優勢和定點作業能力,為我國在這一深海科學前沿領域進行開創性工作創造了條件。”彭曉彤說。(記者 連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