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舟一號”說起,盤點各國新型貨運飛船的情況

2017年05月19日15:4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今年4月中下旬,“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使用長征七號遙二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作為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有著怎樣的研制背景?它的意義如何?放眼國際,俄羅斯、美日及歐洲方面的貨運飛船又是怎樣一個情況呢?

被垂直轉運至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長征七號火箭

“天舟”貨運飛船的研制背景及其意義

中國貨運飛船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2年9月,停滯長達二十年的載人航天工程終於翻開嶄新一頁。中國新聞網介紹,這一年中國政府批准了載人航天“921工程”,並確立“三步走”戰略,其中第二步提到要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2016年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發射后,物資運輸補給任務將會被提上日程,以使中國具備向在軌運行航天器補給物資、補給推進劑的能力,而這一能力是確保未來中國空間站在軌長期載人飛行的基本前提。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任務應運而生。

《人民日報》這樣寫道,此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勝利完成“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二步”任務。周建平在接受《華西都市報》採訪時談到,“天舟一號”任務是考核我國未來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並驗証空間站技術的關鍵。簡單來說,在未來的空間站建設中,“天舟”系列飛船扮演運貨的角色,給航天員和空間站提供補給。

俄羅斯“進步”號貨運飛船

俄羅斯的貨運飛船是從載人飛船改裝過來的。據新華網報道,在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用人貨混裝的載人飛船向空間站提供補給,每次隻能運送少量物資,空間站的運行壽命和航天員的工作時間都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貨需求,《人民日報海外版》介紹,1978年,前蘇聯航天專家奇思妙想,把“聯盟”號載人飛船改裝成“進步”號貨運飛船。經歷幾次升級,俄羅斯自2008年起啟用“進步M-01M”飛船,長度約7.2米,最大直徑2.7米,起飛質量約7.2噸,最大上行貨物運載量約2.6噸。除了運輸補給品、推進劑和飲用水外,進步系列貨運飛船還具有提升空間站軌道高度的能力。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目前,俄羅斯正在研制新一代宇宙飛船“快船”系列。這是一種多用途可回收性飛船,能重復使用25次,起飛重量達14.5噸,返回艙質量為9.8噸,長度10米,飛船可用容積20立方米,返回地面的貨運量為500千克,返回地面的最大加速度為2.5G。

美日及歐洲方面的新型貨運飛船

看完俄羅斯的新型貨運飛船,我們再把目光投向美日及歐洲方面,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他們的新型貨運飛船也各有千秋。

自2006年起,美國宇航局開始啟動商業軌道運輸服務項目,至今已成功研發“龍飛船”和“天鵝座”兩種商業運輸飛船,其中龍飛船的技術最為成熟。它的質量為3180千克,最多可完成向上運送6噸、運回3噸的貨運任務。龍飛船還具備重復使用、客貨兩用、以及逃逸等功能,這都大大提升了其可靠性。

2008年,歐洲發射第一艘貨運飛船自動轉移飛行器(ATV),其運載能力接近8噸,遠遠大於俄羅斯的“進步”飛船。該飛船除了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外,還可用作太空拖船,必要時可幫助國際空間站提升軌道。另外,ATV飛船還具有自動對接的功能。

2009年9月11日,日本首艘貨運飛船HTV-1成功發射,它主要承擔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實驗設備、食品等補給物資的重任。據新華網報道,日本的HTV貨運飛船全長約10米,能裝載約6噸貨物,發射質量約16.5噸,目前已成功發射6次。(劉偉)

本文由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劉乃金副主任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傅煒君(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