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實現連續8天穩定產氣。我國由此在該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也是我國海域可燃冰首次試採成功。
該次試採從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277米的可燃冰礦藏開採出天然氣,5月10日正式試點火成功。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可燃冰試採現場總指揮葉建良說,到目前為止,已經連續開採8天,最高產量3.5萬立方米/天,平均日產超1.6萬立方米,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常溫下會迅速分解為水和甲烷,目前採出后僅能保存於-196℃的液氮中﹔其燃燒后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遠小於煤、石油、天然氣等,能量卻比之高近十倍,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后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據悉,可燃冰儲量巨大,所含有機碳資源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僅我國南海可燃冰資源量就相當於650億噸石油,夠我國使用130年。因此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但因其分布於深海或陸域永久凍土中,開採難度巨大。
全球可燃冰研發活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等,各國競相投入巨資展開相關試驗,競爭異常激烈。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採,但效果不理想﹔日本也於2013年嘗試試開採,雖成功出氣,但由於泥沙堵住鑽井通道,試採被迫停止。
此次試採,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可燃冰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后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的可燃冰聚集,利用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
這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為實現可燃冰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次試採成功,將繼美國引領頁岩氣革命之后,由我國引領可燃冰革命,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中國地質調查局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區域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家底﹔深化開採技術研發,鞏固領跑優勢。(記者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