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申寧)5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同時在線發表兩篇兩項G蛋白偶聯受體(GPCR)重大科研成果,分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領銜,聯合復旦大學藥學院共同完成。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解析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全長蛋白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蛋白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調控機制﹔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解析人源胰高血糖素樣?1受體(GLP-1R)七次跨膜區晶體結構,揭示了其別構調節機理。
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蛋白質家族,也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目前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GPCR可分為A、B、C和F等四種類型,B型GPCR共有15個成員受體。其中,此次獲得重大突破的兩個受體分別是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和胰高血糖素樣?-1受體(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它們對於維持人體血糖水平起到重要調節作用。
GCGR參與調節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點。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王明偉和蔣華良分別領銜的三個課題組通過多學科的緊密合作,成功解析了全長GCGR蛋白結合了同時與一種小分子變構調節劑(NNC0640)和一個拮抗性抗體的(mAb1)抗原片段結合的復合物晶體結構。研究發現,GCGR連接胞外和跨膜結構域的?段通過其構象變化在受體活化調控中扮演關鍵角色。
“雖然隻含12個氨基酸,但這個Stalk連接?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充當‘開關’進而調控受體功能。”吳蓓麗感嘆於這個神奇開關的精細與高效。
GLP-1R是國際公認的2型糖尿病治療靶標,目前已有多個靶向該受體的多?藥物上市,但是,由於多?藥物必須注射使用的缺陷,靶向GLP-1R的小分子口服藥物一直是國際醫藥產業關注的熱點。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復旦大學藥學院等開展聯合攻關,突破了GLP-1R在天然狀態下異常不穩定、重組表達產量低的瓶頸,借助小分子拮抗劑進一步穩定受體蛋白,首次獲得了該受體七次跨膜區(非活化狀態)的晶體結構,分辨率達到2.7埃。同時,科學家們推測了GLP-1R所屬的B型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可能的活化方式。這些發現為研發靶向GLP-1R的小分子口服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
“GLP-1R 結構的解析,是我25年從事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iHuman研究所科研團隊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所長Raymond C. Stevens自豪地說。
據悉,《自然》雜志近期集中發表4篇關於B類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其中半壁江山來自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核心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聯合科研團隊。
“這兩項工作彰顯了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和‘大兵團’協作的優勢,對於未來開展世界前沿科學研究,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將這兩項突破視作邁向GPCR研究黃金時代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