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實現個體出行車輛共享才能發揮資源節約、一體服務、提升效率的效益。
“互聯網+共享經濟+共享交通”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由之路。
每年,美國的司機都會因為交通擁堵損失1600億美元和70億小時,並承受心理上的焦慮。最近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20輛有人駕駛車輛中加入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都可以產生明顯的舒緩交通堵塞的效果。
那麼,自動駕駛汽車能否預防交通擁堵?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25座最堵城市11個在美國
今年2月,全球著名的交通分析和車輛服務公司INRIX發布最新的全球城市擁堵排行榜,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名列榜首。
這份榜單分析了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1064座主要城市的擁堵狀況,結果顯示,2016年,美國在發達國家中最擁堵,全球25座最擁堵城市中11座位於美國。
因為交通擁堵,2016年洛杉磯市民高峰時段出行需平均多耗費104小時,而美國這一指標的平均數據是48小時。排在洛杉磯之后的是莫斯科、紐約、舊金山和波哥大,年擁堵多耗時分別為91小時、89小時、83小時和80小時。
美國城市中,在擁堵時段佔全年駕駛時間比例方面,波士頓以13.4%名列第一,紐約和舊金山都達到12.8%,洛杉磯為12.7%。
嚴重的交通擁堵不僅浪費時間,還與經濟挂鉤,榜單首次計算了擁堵給美國駕駛者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INRIX估計, 美國2016年這一數據為將近3000億美元,平均每名駕駛員1400美元。在這方面,紐約年損失最大,達到169億美元,平均每名駕駛者2533美元﹔洛杉磯以年損失97億美元、平均每名駕駛者2408美元名列第二。
為緩解交通擁堵,洛杉磯選民去年11月投票公決,同意增加營業稅,在未來40年中籌措300億美元發展城市路網和公交系統。
需求大、汽車多造成擁堵
INRIX公司分析認為,全球25座最擁堵城市中11座位於美國,原因包括:美國經濟保持穩定、主要大城市周邊城鎮化進程不斷展開、就業率上升和汽油價格較低。
在中國,交通擁堵同樣困擾著人們,在最近一份中國堵城排行榜中,北京、上海、廣州位列中國堵城排行榜前三名。
“北京的道路擁堵主要因為出行需求導致,問題的根本是有限路面資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全域私家車出行需求的問題。”北京交通大學交通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閆學東教授說,北京市日均出行需求在2016年的穩定增長,是導致北京市域
局部區域行程速度下降的關鍵原因。
“20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隻能主要靠軌道交通解決出行問題,但北京的城市規劃是以道路交通為前提,先找地方蓋樓房,再解決交通出行問題﹔而不是先確定軌道交通的走向和軌道交通車站位置,再在軌道交通車站周邊蓋樓進行高密度開發。”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說。
趙堅認為,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交通設施促使人們開小汽車出行而不是乘軌道交通,而北京過多的小汽車保有量、過多的小汽車出行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等“大城市病”。
5%的自動駕駛車就可消除啟停波浪
面對交通擁堵狀況的日益加劇,無人駕駛汽車再度被提上日程。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者發現,某些交通擁堵有著明確的原因,例如交通事故、車隊緩行,以及道路建設,但另一些時候擁堵並沒有明確原因。這種“幽靈般的交通擁堵”有可能是因為某個司機龜速行駛,導致了后續車輛的連鎖反應。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助理教授丹尼爾·沃克介紹:“我們的試驗表明,當道路車輛有5%是自動駕駛車輛時,就可以消除由人工駕駛行為導致的啟停波浪。”
在這項試驗中,自動駕駛車輛通過控制剎車,減少后續車輛司機剎車的次數:從每公裡9次減少至最多每公裡2.5次。而這些車輛的油耗總和也下降了最多40%。
研究團隊認為,一些半自動駕駛技術也可以帶來這樣的幫助。現有的某些技術可以自動調節行車速度,確保與其他車輛之間的安全距離。這種技術就可以給交通安全帶來顯而易見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在通常交通中應用全自動駕駛技術還有遙遠的距離,技術、市場和政策存在許多限制。不過,優化車輛之間的通信,提高有人駕駛車輛的自動化程度,這是在短期內可以做到的。
對於每天花大量時間通勤的上班族來說,使用無人駕駛汽車無疑是個好消息。不過,自動駕駛汽車的優點不僅僅是油耗。每年,美國有3.2萬人因為交通事故喪生,其中94%的事故是由於司機操作失誤。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主席克裡斯托弗·哈特表示,希望無人駕駛汽車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量產車上特斯拉第一個吃螃蟹
在自動駕駛方面,特斯拉在量產車上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可是這還遠遠不夠。
在對自動駕駛功能的定義上,美國NHTSA將其分為0—4共5個級別,最高級別為完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而特斯拉的這套Autopilot功能離完全自動駕駛顯然還有一段距離。
實際上,無論是特斯拉的Autopilot還是谷歌無人車,互聯網企業和汽車廠商們對這問題都流露出了很大的興趣。
今年1月份,沃爾沃於底特律車展宣布正式啟動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項目DriveMe,同時宣布將在中國、英國、美國設立自動駕駛測試基地,並計劃在2021年推出首款完全自動駕駛量產汽車。
而在底特律車展之前的CES展會上,其開幕前夜致辭的主題就是關於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一眾汽車廠商們諸如奔馳、日產、大眾、福特、豐田等公司也在此相繼展出自家的自動駕駛汽車原型。而除此之外,百度、Uber、英偉達等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們也曾相繼展示其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進步。
甚至一些擁有ADAS輔助駕駛系統的整車廠商,如今也已經和依托數據、算法技術優勢的科技公司聯手合作。像英偉達與奧迪及博世合作共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而特斯拉則攜手三星在自動駕駛的決策計算展開合作。
“未來即使所有個體出行車輛全部實現無人駕駛,仍將佔據路面資源,唯有實現個體出行車輛共享才能發揮資源節約、一體服務、提升效率的效益。”而在閆學東看來,“互聯網+共享經濟+共享交通”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由之路。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新能源車輛運用、先進公共交通技術運用必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核心技術。(記者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