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時刻到來——如何點燃科技創新引擎?

2017年05月15日17:0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在北京召開。從2013年“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至今,科技創新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作用已經獲得廣泛共識。從戰略布局到如何實現科技共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科技引擎引領“一帶一路”發展的那些事吧!

科學布局:到2030年“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將基本形成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到2030年“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將基本形成,有望在帶動雙邊、多邊及區域科技合作中發揮“骨干網”的作用。在5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白春禮介紹,中科院已於2016年初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計劃”,牽頭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計劃重點開展戰略咨詢、科技合作、人才培養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工作。

從戰略布局上來說,白春禮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等共性問題,並且,沿線國家與中國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具有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的共同需求。從科技合作入手,組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和問題,有利於從戰略層面推動形成建設“一帶一路”的共同願景。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吳存榮介紹地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情況。(翁奇羽/人民網)

“中國速度”:從公路、工業項目到能源建設,合作共建項目平均一天1.5個

據中國網報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中央企業積極響應和參加,現共有47家企業參與、參股或投資,共建了1676個項目。

1676個項目是什麼概念?按照一年365天計算,三年就是1095天,那麼,平均一天就有1.5個項目落地。肖亞慶介紹,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像蒙內鐵路等一大批鐵路和高鐵項目、喀喇昆侖公路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和交通設施建設,都為當地的出行帶來了很多方便,為互聯互通提供了很多連接。在能源建設方面來看,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建設了60多個能源項目、油氣合作項目,帶動了當地的資源開發和能源建設。在產能合作和園區合作方面,多個工業和制造業項目落地,有效解決了當地的發展需求。

互惠共贏:中國和沿線國家如何實現科技共贏?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究竟如何高效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重要科技合作?如何實現科技領域互惠互利?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在接受《科技日報》的採訪時表示,根據沿線國家科技發展程度不同,設想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幾類:

第一,與基礎研究比較扎實的國家合作時,主要就共同關心的重大科技領域的重大課題開展研究,共建聯合實驗室等合作平台﹔

第二,與擁有較成熟基礎技術或經驗的國家開展合作時,可通過技術轉移的方式,把我國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嫁接”過去﹔

第三,我國成功建設的150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數百個孵化器等成果轉化方式,引起了沿線國家的強烈興趣,合作開發高新區和孵化器也是一種合作方式﹔

第四,對欠發達國家,通過開辦技術培訓班來廣泛地培訓對方國家的科技人員,為今后開展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科技日報》介紹,早在2001年,我國就在國家層面設立了“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為的就是要通過統籌、整合中國產學研科技力量,廣泛、深入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共同推進全人類科技進步。希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就共同關注的能源、資源、環境、健康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展開卓有成效的跨國界科技攻關與合作。(桂楷東)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