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實踐十三號衛星,在火車飛機上也能信號滿滿

2017年05月15日08:1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今年4月,我國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發射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對於促進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及產業的跨越發展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這樣的一顆衛星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和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高鐵上列車上的3G網絡信號仍有待改善。(圖片來源: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大容量”的實踐十三號衛星

據《山西晚報》報道,通信容量是衡量信息傳送能力的一個概念,通信衛星的通信容量越大,信息傳送能力就越強。過去國內一個衛星大約有2Gbps的通量,主要服務於廣播、銀行、石油系統等,而實踐十三號衛星首次採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總容量達20Gbps。實踐十三號衛星運控和試驗應用系統總師唐左向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實踐十三號衛星的通信總容量超過了之前我國研制的所有通信衛星的通量總和,使衛星的傳送能力有了數量級的提升。並且,鑒於頻率更高的Ka頻段通信載荷的使用,用戶終端天線的尺寸有效縮小,非常便於攜帶。

與以往衛星使用的化學燃料推進劑不同,《光明日報》介紹,實踐十三號衛星使用的是“電推進”技術。電推進比沖是常規化學推進劑的十倍以上,它能延長衛星壽命,大大減輕發射重量,使衛星承載更多負荷,提升衛星的性能。

實現無縫“動中通”

基於實踐十三號衛星的以上特點,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劉方在接受《山西晚報》採訪時表示,實踐十三號的一項重要業務是提供高速“動中通”服務。“動中通”是對移動載體在運動過程中的衛星通信保障,如汽車、輪船、飛機等。目前乘客上網體驗不佳,原因是地面網絡無法實現全覆蓋。實踐十三號的投入運行可以讓空中上網、列車寬帶、海上互聯不再“斷斷續續”。

戶外安全有“黑科技”護航

據《光明日報》報道,實踐十三號還可以發揮“應急通信”關鍵作用。當參與戶外活動的“驢友”遇險時,或發生地震、水災、海嘯等突發事件時,受災人群往往不能及時與外界聯系,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實踐十三號衛星由於採用了頻率更高的Ka頻段通信載荷,有效縮小了用戶終端天線尺寸,非常便於攜帶。”唐左向介紹,游客或受災民眾配備了這種用戶終端后,可以隨時與衛星建立語音、數據和視頻的傳輸,把途中或災區的情況第一時間傳遞出去,將損失降至最小。

此外,基於實踐十三號衛星容量大、可傳送高清視頻等特點,它還可廣泛應用於廣播電視和電信通信領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介紹,廣播電視轉播商能為觀眾提供數量更多、畫面更清晰的節目信號,電信服務提供商能夠提供與地面4G相近的衛星寬帶上網服務。(張茜)

本文由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劉乃金副主任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