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一大早,家住北京市海澱區馬連窪街道百草園社區的宋斌現,照例在小區微信群裡發布天氣預報:“北京市氣象台發布大風和沙塵藍色預警,11日白天將有5級左右偏北風,陣風可達7級到8級,局地伴有揚沙,請注意防范,謹防高空墜物。”而社區主任兼氣象信息員徐翠平,則在前一天下班前就接到了海澱區氣象局的預警預報,提前與物業、保安一起,反復巡視了小區的樓體牆面,防止大風刮落重物傷人。
5月12日,是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社區災害風險,提升基層減災能力”。別以為家門口就不會有什麼災害,同樣是一個大風伴有揚沙的天氣,5月5日上午,北京市海澱區知春路錦秋家園小區地下車庫出口,一男子被高空墜落的木板砸傷,當場倒地,頭部大出血,目前生死不明。可見社區裡的防災減災也不能鬆懈。
像百草園這樣的氣象安全示范社區,也是在經歷了災害后,吸取教訓而逐漸建成的。2013年8月的一場暴雨,就讓小區的地下室遭到浸泡。馬連窪街道從2013年開始,配合氣象部門,創建了氣象防災減災信息服務平台和社區示范點,在轄區16個社區安裝了電子顯示屏,並在每個社區指定一名氣象信息員,在惡劣天氣時及時預警。
據介紹,為解決預警信息“最后一公裡”的瓶頸問題,氣象部門建立了基層預警信息接收傳遞系統。截至目前,全國氣象信息員總數達78.1萬人,村屯覆蓋率達99.7%。
為強化氣象預警信息權威、及時發布,2006年,國務院決定以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基礎,建設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各部門發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提供統一權威的重要平台,2015年5月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正式運行。目前,已實現15個部門71類預警信息的實時收集和共享發布,氣象、旅游、交通、衛生、國土、水利、環境等部門信息互通、協調配合、高效聯動,13個部委或單位建立了信息數據傳輸同城專線,初步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平台互聯互通,“第一時間、權威發布”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2016年,共發布預警1.3億人次,實現了多災種綜合預警信息的權威發布。
“其實,對於氣象災害的預防和減輕,前提是科學精准的預報與高效及時的傳播,而這些全都離不開科技。”北京市氣象局減災處調研員海玉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開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實現防災減災窗口前移,才能夠最大可能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據介紹,中國氣象局已經開展全國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研究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和臨界致災條件,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風險評估以及重大工程建設和區域經濟開發等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証。截至2016年,中國氣象局累計完成5425條中小河流、19279條山洪溝、11947個泥石流點、57597個滑坡隱患點的風險普查,建立風險區劃圖譜﹔並將災害性天氣與人口經濟、災情、GIS數據等信息充分融合,對氣象災害的強度、影響的區域、時間開展評估,實現了防災減災的精准化。(記者 游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