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該院喬杰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研究員團隊合作,系統闡述了人類生殖細胞及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圖譜及調控機制,這將為不孕不育等生殖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靶標。目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在《Cell Stem Cell(細胞干細胞)》雜志在線發表。
在全球范圍內,人類生育能力呈明顯下降趨勢,我國不孕不育率超過10%。生殖技術幫助很多不孕不育的夫婦成功獲得健康的后代,但即使經最先進的技術治療,國內外平均活產率也僅為35%。很多疑難病例經歷多周期、長年反復治療,仍未獲得成功妊娠。
事實上,制約治療成功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於人類對調節生殖細胞、胚胎正常發育的分子機制認識有限。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基因表達調控的特征是什麼?父母把哪些遺傳序列、表觀遺傳記憶保留給后代,哪些必須清除?人類對很多問題還缺乏深刻的認識。
胚胎生殖細胞是精子和卵子在胚胎期的前體細胞,其正常發育對於遺傳信息在親代與子代之間的穩定傳遞以及物種延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人類胚胎生殖細胞發育進程的深入研究能夠促進我們對於生殖細胞發育異常、不孕不育等相關疾病的了解與治療。
喬杰團隊與湯富酬團隊自2010年開始,圍繞人類生殖細胞與胚胎發育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此次是對人類胚胎生殖細胞及其微環境細胞在妊娠4周至26周發育關鍵期的相關研究,並通過后續功能實驗,深化了對於人類生殖細胞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卵泡發生、細胞遷移、性別分化、生殖細胞-微環境細胞互作等一系列關鍵的生殖生物學過程的理解。這些研究表明,人類胚胎生殖細胞的發育進程在時間上是不同步的,會經過一個復雜而有序的異步發育過程。
該項研究描繪的體內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類胚胎生殖細胞的發育歷程,將助力不孕不育和畸胎瘤等生殖細胞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同時,對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評估、生殖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是否會遺傳、反復流產或胚胎停育及臨床上生殖細胞發育異常相關疾病的研究影響深遠。(記者 劉歡 通訊員 仰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