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眼科中心專家講解“眼科人工智能診療”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推出“眼科人工智能診療”系統。據了解,進入該系統就診的患者,除接受常規診療外,其檢查數據可即時同步到CC-Cruiser雲平台,同時享受由人工智能機器人提供的“專家級”診療。
據介紹,在此之前,由中山眼科中心劉奕志教授領銜中山大學聯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立了“CC-Cruiser先天性白內障人工智能平台”。該人工智能程序,模擬人腦,對大量的先天性白內障圖片進行分析和深度學習,不斷反饋提高診斷的准確性。將該程序嵌入到雲平台后,通過雲平台上傳圖片,即可獲得先天性白內障的診斷、風險評估和治療方案。原創論文今年2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志作為封面文章發表,並作為該期精選新聞。
先天性白內障等疑難復雜眼病,往往需要該領域專家才能准確診治。目前我國醫學專家多集中在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難以覆蓋鄉鎮和社區。網絡通訊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優質醫療資源的拓展和輻射成為可能。
基於上述人工智能平台,中山眼科中心於今年4月開啟“眼科人工智能診療”。截至目前,CC-Cruiser人工智能平台已在3家協作醫院完成臨床試點應用,臨床驗証超過300名患者,診療決策准確率超過90%,達到專家級眼科醫師水平。此外,中山眼科中心已經連接了包括西藏、新疆、雲南、青海等邊遠省區的上百家基層醫院,每天有大量眼科檢查數據上傳雲平台請求專家協助診斷。在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下,病例以及圖像數據將首先通過人工智能程序進行初審,再由專家復核,效率將提升70%以上,極大提高專家協診效率。
一個時期以來,優秀專科醫療人才緊缺和培養周期長、分布不均、覆蓋面窄等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醫改的主要瓶頸。三甲醫院醫生超負荷工作,基層醫生的工作量卻嚴重不飽和,成為我國現有醫療困境的真實寫照。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整合區域的醫療數據,輔助基層眼科醫生進行診斷,為迅速提升基層醫院的眼病診療水平提供新策略。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3萬多基層眼科醫生,在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推廣應用后,診療水平有望得到迅速提升。“廣東省眼科診斷和治療創新技術工程中心”也計劃在基層醫生資源匱乏的地區,長期派出“專家級”的眼科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生駐守,以提高和保障這些地區的眼科基礎醫療水平。(杞人 邰夢雲 魏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