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氏嘉年華龍復原圖
許多研究認為,不對稱飛羽的出現和飛行能力的出現相關。那麼,一些恐龍何時開始“展翅高飛”?《自然—通訊》2日刊登了一項由中國和加拿大科研機構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的成果:從中國東北一個留存羽毛痕跡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中,發現了一種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的恐龍新物種——滕氏嘉年華龍,即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這將有助於理解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與飛行能力相關的重要特征演變,也為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新証據。
滕氏嘉年華龍身長1米略多,前后肢及尾部均有大型羽毛。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滕氏嘉年華龍生長在早白堊世時期,最重要的信息來自羽毛。通過對化石上留存的羽毛痕跡進行光學顯微鏡和激光加強熒光觀測,我們認為它有著與始祖鳥非常類似的羽毛,顯示出鳥類早期演化過程中廣泛出現的‘四翼’形態,這是代表與鳥類祖先親緣關系最近的恐龍類群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尾羽羽軸兩側的羽片寬窄不同,與鳥類不對稱的飛羽相似。這表明對飛行至關重要的不對稱飛羽的出現時間要更早。”(記者 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