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我講”科普大講堂走進梅園社區——未來智能家居
太倉,因被稱為“皇帝的糧倉”而金色燦爛!
太倉科普,因不斷創新而更具魅力四射!
近年來,太倉市深入貫徹“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方針,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念好“繡”字訣,努力實現了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組織網絡、基礎設施、科普人群、宣傳陣地、示范體系等“五個”全覆蓋。“十二五”期間,該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載譽良多,先后獲得了9 項國家級榮譽、34項省級榮譽、33 項蘇州市級榮譽。2016 年,獲中國科協2016-2020 年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表彰。
太倉市科技活動中心
你點我講,繡出“精准科普”新模式
繡花,落腳在一個“繡”字。繡科普工作,繡的是精細精准、不跳針脫線﹔繡的是穩扎穩打、不急躁冒進。
近年來,該市科協發揮區域優勢,依托上海科普講師團、蘇州科普講師團和本土科普講師團三支力量“重磅”推出“你點我講”科普大講堂,成為活躍在城鄉的一所“流動的科普大學”,打造“一小時科普圈”,繡出“精准科普”新模式。
為了更好地開展“你點我講”科普大講堂,該市科協成立了擁有副高以上職稱150 人在內的220 名科普講師的豪華師資隊伍,共533 項課程。像講解腫瘤防治的周小寒主任醫師是上海市綜合性醫院腫瘤專題組副組長,對消化、腫瘤等學科有很高的造詣;著名地質學家劉允良則將在科普大講堂講解防震減災、全球環境等科普知識,這些專家都是原行業、學科的佼佼者。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針對五大人群的不同需求,“科普大餐”准備了不同的內容。如把社區老年人喜愛的養身保健、常見心律失常、防癌保健,頸肩痛、腰腿痛的防治等這些都是老年人所關注的作為科普大講堂的重點﹔比如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走進科普大講堂,開設了職場員工壓力管理、普通百姓如何理財、家庭面制西點等課程,通過這些有針對性課程的安排和專家的講解,努力繡出“精准科普”新模式,增強科普的針對性,提高科普效果。
記者了解到,今年該市科普大講堂將突出“重心下移、面向基層”的活動導向,活動覆蓋到鄉鎮(街道)、延伸到村(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市科協還將菜單下發至基層方便市民點餐,同時全力做好科普講座配送服務工作,並提供全程免費服務。
據悉今年的科普大講堂,共推出涵蓋“社會科學,關注熱點、保護環境,低碳生活、科學飲食,健康生活、科學生活,陶冶情操”等4 大主題533個講座的講課菜單。
浮橋鎮新城花園社區科普館
集成優勢,繡出宣傳陣地全覆蓋
強化科普場館建設。近年來,該市先后投入1 億多元建成了5000 平方米的市科技活動中心,投資1700多萬元建成了1200 平方米的太倉民防科普館。同時,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全面鋪開,啟動科普場館建設項目資助,先后建成了雙鳳社區科學探索中心等18 座綜合性基層科普活動場所,具有該市特色的市、鎮、社區三級科普活動場所。
強化信息化建設。近年來,該市先后投入130 多萬元,重點打造了科普電子大屏、科協移動官網、微信公眾號“三位一體”的科普宣傳平台—太倉社區科普直通車,在江蘇省內率先實現社區全覆蓋。市科協還聯合《太倉日報》、太倉電視台等媒體,開設《科普新說》、《科普大篷車》等欄目,全方位介紹科學知識。通過舉辦“健康超市”、“趣味科普實驗”、“航模比賽”等互動類參與性活動,讓更多的市民變成忠實的科普“粉絲”,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在家庭、社區、村組中傳播出去,起到輻射推廣的作用。
據了解,自太倉科協微信公眾平台開放以來,每天及時推送科普知識和活動信息,不僅做到“日日有,天天新”,還與用戶交流互動,用戶反映很好,實現科普“了如指掌”。
借助上海優勢豐富科普內容。現在,該市科普活動中活躍著越來越多上海專家的身影。從2011 年起,市科協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在建立長三角一小時科普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上海市科協系統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和蘇州等地的優質科普資源,把上海市科普講師團的航空科學、生命科學、心理科學、醫療衛生等方面的17 位專家和蘇州市科普講師團的7 位專家,充實到我市科普講師團之中,進一步壯大了科普講師團的隊伍。
“畢竟太倉的科普資源少,我們將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普優勢,進一步豐富科普內容。”據市科協主席龔秋健介紹,目前,該市與上海市科協、閔行和虹口等區科協,正常開展科普聯動,把上海市科普“健康超市”開進太倉,上海科普發展基金會還向該市捐贈了科普智慧牆。
2016中國機器人大賽服務機器人專項賽閉幕式暨中科院院士科普報告會
注重實效,繡出惠民科普之花
“人人為科普,科普為人人”。市科協主席龔秋健說,近年來,市科協也著手推進科普惠民工作。如為居民更換節水型水龍頭、更換樓道聲控節能燈和節能燈管,改造抽水馬桶水箱等,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通過節水、節能改造等具體行動,他們的環保節能意識大大提高了,記得下次家裡的電燈壞了要選擇節能燈,水龍頭壞了要選擇節水型水龍頭……市民們逐漸養成了節能習慣和科學生活方式。
同時,該市還推廣科技型、科普型社區建設,並取得了成效。如城廂鎮西區社區承擔的“太倉市西區‘低碳·智能·平安’科技示范區建設項目”,最近獲得江蘇省科技廳立項,其推出的“平安鐘”社區智能居家養老應用系統,當老人在出現緊急情況時,隻需要按動“平安鐘”的呼叫器或挂在胸前的遙控按鈕,系統就會將求助信息發送至社區樓長,社區工作人員將會及時上門提供幫助,以解決老人發生的緊急情況及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困難。
“在以后的科普活動中,我們將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服務,讓市民體會到科技、科普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市科協主席龔秋健表示。她說,通過普及科學知識,不僅要讓百姓體會到科技改變生活,同時要讓市民主動參與科普活動,這樣才能繡出常盛科普之花。
科普之花為什麼這樣紅?因為全民參與,凝聚了科普花瓣成簇成團﹔科普之花為什麼這樣紅?因為精准科普,每一片花瓣都匯聚光彩!
稿件來源:《中國城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