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沙龍活動現場 |
4月20日,《海外問道》沙龍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告廳舉行。本期沙龍由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主題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智慧旅游”。與會專家從旅游企業自身及行業觀察者的角度,對智慧旅游的科學發展紛紛獻言獻策。
行業競爭怪圈:
旅行體驗有落差
2016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4.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率達到11%。據預測,未來10年,我國旅游業將保持至少10%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將會以9.8%的增速增長。人民日報海外網副總經理石景才致辭時表示,旅游行業市場巨大,蘊含著眾多的發展機遇。
旅游市場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行業弊端。同質化、粗放式和單一式的旅游產品模式早已難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在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看來,同質化在當前旅游市場條件下是必然的存在,消費者目前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說:“需求的同質化導致產品市場的同質化,所以市場應該學會找到產品同質化與消費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在產品同質化的市場,線下旅行社和在線旅游OTA紛紛打起價格戰,以低價吸引消費者,行業陷入惡性競爭怪圈。
劉思敏建議政府應改進宏觀調控,把執法重心放到打擊強制交易和假冒偽劣產品上來,加大懲治力度,增加企業違法成本,保護旅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同時,低價競爭也是雙刃劍,游客在盲目追求低價的同時導致自身旅游消費的實際體驗和預想期望有較大落差。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指出,在旅行中的突發事件、對旅行產品的了解不夠完整、旅游者本身期望不夠理性等都是症結所在,若想縮小差距,需要旅行社及旅游者的雙方努力。
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北京辦事處副組長林蔚則強調“一分錢,一分貨”,旅行產品也講究“貨真價實”,消費者不應被低價蒙蔽雙眼。
中信旅游國際旅行部總助王鵬提醒消費者,在旅行過程中不可盲目貪圖小便宜,應注重追求產品品質和體驗,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強制消費影響旅行體驗。
大數據應用落地:
跨界融合是終局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處理海量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如何利用好大數據為旅游行業服務,提升游客體驗則是關鍵所在。
2016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中科點擊首席技術官趙向鵬認為,在大數據逐步成熟和規范的情況下,如何讓大數據在旅游行業實現真正落地,推動智慧旅游發展,是值得眾人探討的問題。
“移動互聯時代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可以被識別被監控被跟蹤。”阿裡雲數據中國事業部副總經理段永華指出,游客的喜好、財富、需求等信息均可通過大數據來記錄,在數據驅動下形成用戶數據庫,從而建立游客畫像,更快掌握游客的消費習慣,進行精細化運營。
“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中青旅遨游技術研發部執行總經理趙海生提出,景區應利用數據驅動來進行決策,關注游客行為及用戶體驗,採用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如及時對游客進行人流量預警,引導游客合理安排旅游線路等,保障游客旅游活動質量和人員安全,提升旅游體驗。
然而,數據的體量大不代表價值大,做好數據的整合和分析才能發揮最大化價值。
“餐飲是旅游,休閑娛樂是旅游,出去就醫本質上也是旅游。”段永華指出,“以前的旅游相對具象化,而行業發展到現在,隻要符合空間移動的特點,涉及到吃住行游購等服務需求就是旅游,旅游本身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變化。”
去哪兒網高級總監、戰略規劃師黃凡也表示,利用旅游大數據不僅可以為游客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還可以將旅游行業與餐飲、教育等其他需求產業相結合。業內可規劃更多大數據的應用模式,實現大數據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