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4日公布一項發育生物學重要成果: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個可在外部人造裝置中維持超早產動物生存的系統。試驗中的羔羊存活了四周,這是迄今為止在所有外部人造裝置中維持動物穩定機能的最長時間,且可保持正常生理狀態,而此前的技術隻能讓動物生存幾天。
通過良好的新生兒重症監護,23周齡及以上的人類早產兒存活率已經得到了提高,但超早產仍然是新生兒死亡和致病的重要原因。然而,設計能在超早產新生兒中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的嘗試目前仍未成功。
此次,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人員阿蘭·富萊克及其同事開發出一種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這一系統由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及通過臍帶接口連接的氧氣回路組成,能模擬子宮內的環境。
研究團隊用超早產羔羊測試了系統——在生物學上,其與妊娠23周至24周的早產兒相當。試驗表明,在4周的研究期內,羔羊胚胎在這一子宮外系統中的血液循環穩定,且發育正常(包括肺成熟和腦部生長)。不過,維持更長時間會有何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在這項成果問世之前,人類的技術隻能讓動物生存幾天。與之相比,新研究延長了胎兒的生存期。更重要的是,試驗動物維持了正常的生理狀態,這一點此前從未在子宮外實現過。
在人體應用這一系統前,研究者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如人類早產兒比羔羊要小得多,因此需要開發出專門適用於人類的裝置﹔通過臍帶連接此類裝置與人類胎兒或許無法實現,需要開發適用於人類胎兒的“羊膜”液等等。目前,科學家們尚不清楚這種保育方法對長期健康的影響。(記者 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