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兒童及成人預防嚴重感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每個新生兒都會面臨疫苗接種,那麼在接種疫苗時都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項呢?
2016年3月21日,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長安鎮衛生院,一名醫護人員在為兒童接種疫苗。(譚凱興/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如果出現以下四類情況應暫緩接種或不宜接種疫苗。
第一類,急性疾病。兒童處於某種急性疾病的發病期,或處於某種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可以推遲接種疫苗。
第二類,過敏體質。過敏體質的兒童接種疫苗后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果發現過去接種某種疫苗曾發生過敏反應,則應停止接種。
第三類,免疫功能不全。兒童免疫功能不全,不僅預防接種后效果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應。比較嚴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無/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等。如果兒童容易反復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發熱、皮疹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有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不全,接種疫苗時需特別小心。
第四類,神經系統疾患。有神經系統疾患的人接種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已明確患有神經系統疾患的兒童,例如患有癲癇、腦病、?症、腦炎后遺症、抽搐或驚厥等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接種疫苗。
兒童接種疫苗時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中國青年網介紹,為了保証受種者安全,減少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接種疫苗前,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健康狀況,比如有無發熱咳嗽、拉肚子等症狀。如果出現發熱時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出現腹瀉時不要口服脊髓灰質炎糖丸﹔另外要給孩子穿上寬鬆柔軟的衣物,保持接種部位的清潔。
《錢江晚報》提到,在疫苗接種當天,首先家長應主動跟醫生溝通,提出內心的疑慮或問題,比如此類疫苗預防何種疾病,此類疫苗接種之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是什麼,此類疫苗的禁忌及不同疫苗的區別等,以便家長們快速獲取有關疫苗的關鍵信息。其次,家長還應該如實主動地向醫生告知孩子的健康狀況,比如接種前幾天的飲食情況、有沒有服過藥物等,以便醫生判斷孩子能否安全的接種疫苗。另外,在接種現場,家長要仔細閱讀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據央視網報道,孩子接種疫苗后,可能會出現身體局部紅腫、發硬、倦怠、乏力等,個別兒童會出現38.5℃以下的低熱,這些症狀均屬正常反應,一般持續1到2天即可消失﹔如果出現嚴重腹瀉、稀便、發熱超過38.5℃,且持續24小時以上,以及皮膚出現大面積紅疹者,則需及時就醫。
由於個體原因,極少數人在注射疫苗后可能會過敏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生命時報》提醒,監測數據表明,過敏性休克大多發生在疫苗接種后30分鐘內,受種者或孩子如果不在醫務人員監護范圍之內容易出現生命危險。所以,孩子在接種疫苗后應觀察30分鐘再離開。(安蕊)
本文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免疫服務與評價室主任鄭景山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