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后,圍棋高手柯潔將在烏鎮對陣圍棋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狗。這場被業界稱為“決戰紫禁之巔”賽事進入倒計時,人工智能也成為民眾關注焦點。
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戰場”會是哪裡?能不能在醫療界展現出神奇的前景?聰明絕頂的“阿爾法狗”有沒有可能“修煉”成為人類健康服務的主刀醫生?
達芬奇機器人還不是人工智能
高仿真、機械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機器人手術系統,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橫空出世,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達芬奇系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貴玉教授介紹,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安裝達芬奇系統60余台,累計完成手術3.5萬例,其中結直腸手術約3000例。這是否標志機器人結直腸手術的時代已經到來?
“達芬奇機器人並不能稱之為嚴格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而現在的手術機器人系統是按照人的指令完成各種動作,其本質還是一種高級機器人平台,是先進的外科手術工具。”王貴玉教授說。
那麼,機器人手術的優勢有哪些呢?王貴玉說,傳統開放手術對患者創傷大,難以暴露深部器官,而機器人能夠輕鬆地完成位置深、涉及敏感神經、需要高精度操作的手術。
機器人做手術仍需“修煉”
盡管優點多多,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還有很多缺憾之處。
王貴玉介紹,其整套設備體積過於龐大、復雜,安裝調試較為復雜,術前准備時間和更換器械等操作耗時較長﹔達芬奇現在僅有3個機器臂,能夠轉換的器械還有限﹔術者沒有手的觸覺,這對有經驗的外科醫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學習曲線較長,與傳統可以自己訓練的腹腔鏡手術不同,使用手術機器人的醫師必須要到專門的機構接受培訓,獲得培訓証書后方能上崗﹔系統的技術復雜,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各種機械故障,如果醫生離病人很近的話,可以馬上中轉其他手術方式,倘若遠程手術出現通信故障或其他情況,就會增加患者風險。
尤其是從切口微創的角度來講,機器人手術並沒有比腹腔鏡手術體現出更大優勢。“做腹腔鏡手術,3—5毫米的孔就能進腹,而機器人現在要8毫米。對一些疑難手術,機器人具有顯著優點,但像一些簡單手術,如膽囊切除術,用機器人優勢不大。”王貴玉說。
期待“阿爾法狗”機器人問世
時下,廣泛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最大的障礙還是成本效益偏低。
王貴玉介紹,購買一套第三代達芬奇機器人的總體費用在2000萬元以上。不僅如此,手術當中的操作器械每10次就需要強制更換。而且手術機器人還需要定期維修和保養,這也是一筆可觀的費用。
盡管機器人手術堪稱今后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但在我國,當前相關技術並不十分成熟,尚沒有能媲美達芬奇的自主研發機器人。且由於國外技術壟斷,達芬奇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國家對機器人的引進實施嚴格的審批和監管,因而很難大規模推廣。在此背景下,適度的引進將有利於跟蹤國外醫療技術水平,促進國內相關產業借鑒和前進。
展望未來,王貴玉也不無樂觀:“隨著我國醫學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相信未來手術機器人有望獨立完成手術,而不用醫生操控,具備‘阿爾法狗’一樣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機器人,將更加靈巧便捷,用聰明才智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通訊員 衣曉峰 記者 李麗雲)